一直都觉得,做什么事,学习什么技能,不光是做主要的这一件事,学习主要的这一项技能,由此衍生出了的很多概念、技能都需要弄明白了,然后才能把这主要的事情掌握得彻底。
比如学习写作技能,提笔就写对刚开始的人来说比较困难,那么就需要先找一些书籍来阅读,从中找到一些怎么开始的诀窍;就算是自学,要能写点什么出来,也需要寻找一些门道来,才能把开始的杂乱无章理顺了,至少有个样子,读者能读得下去。
那如何寻找门道呢?如何阅读书籍呢?
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摸头不着脑地提笔就写不是不可以,写出来的东西是否可以说是“言之有物”;又或者,有勇气写出来第一篇文字,还看得下去,接下来还写得出来吗?再不然,有勇气写了很多篇文章,发布出去以后,没什么人看,什么原因能否分析得出来呢?
因此,写文章的路很长,一步一步地走,慢慢修正,搞明白一路上应该具备什么素质,然后逐渐在实践中根据书籍也好,老师指导也好,把该掌握的辅助技能掌握了,写作流程熟悉了,练习才有方向,自己才明白怎么回事,怎么解决问题。
而阅读书籍,同样需要掌握一些辅助技能,一字一句阅读下去早已不适应成年人的需要了,书里面的东西有什么是需要的,能解决什么问题,根据现实中迫切需要的信息在书中寻找,同样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检索技能在阅读中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如何寻找那关键的信息,不被无用的信息干扰。
那是不是在学习主要技能之前先把辅助技能掌握了呢?
答案是同时进行,各阶段不同侧重,学习的技能重点不一样。也许要写一篇干货满满的文章,那么素材的检索就很重要,什么研究报告在什么地方有,具体数据如何检索,实际例子又如何寻找等等,需要在学习构建文章大纲以后,根据大纲的需要来通过实践来学习掌握检索技能;大纲又是如何构建又要根据老师或相关书籍里的指导来先模仿,掌握以后根据自己文章的需要来完成。
实际上的细节还有很多,对于一个小白来说,应该做的事似乎是多且杂。练习中就不能随意,凭感觉进行,这样效率极低。
刻意就成为了非常有必要进行的了,比如学习、练习、获得反馈,然后在练习和学习中根据反馈不断修正自己做事的方向,形成闭环,如此反复,不断加强。闭环中的几个步骤有先后,也会同时进行,根据情况不断调整。
只要形成了习惯,有了自己的章法,相较于凭感觉,想到哪儿做到哪儿,效率要高很多。
综上,很多时候认为的做一件事就只做那件事的想法是有偏颇的,主要的事情需要很多其他辅助来帮忙才能进行,甚至是效率提高。掌握一个主要技能的同时,其他辅助技能的掌握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