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领导模式实现的三步走策略:
A.把领导力转化为追随力;
B.用价值观牵引最多的下属;
C.省出精力和时间,用个性领导的方法,抓住重点人物。
2-领导力=追随力=业绩。衡量一个人领导力强不强,看的是他能把多少人转化为追随者。
领导者要善于把自己的领导力,转换成下属的追随力、创造力,然后由下属转化为业绩。
我们学会观察我们身边的领导者,判断出哪些是值得你追随的领导者。因为他们的战略高度和他们影响下属的能力是非常强的,按照他们的话去做,一定有前途。
3-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下属,管理的工作会大得惊人,正常情况下,是没有办法有效领导的。要对人员进行调整转化,要想办法让更多的人和自己的频率相通。或是改变观念,或是改变行为。
解决了下属的频率问题,规划的领导模式就有了落地的可能。另外,下属之所以会追随领导者,不是认同了你说的,纸上印的,而是认同了你是如何做的,所以,领导者要格外注意种种行为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
4-好的领导者,除了要善于用他的价值观和管理模式去影响最多的追随者之外,还要学会运用 “ 个性领导 ” 的方式,抓住关键的少数。要利用时间去解决个别关键下属的追随问题。
“个性领导”,是讲领导者要学会对下属各个击破,和每个人培养独特的影响关系。尤其是核心成员。当下属觉得自己被领导者充分重视之后,他们工作的内在动机会被大大强化。
这里面有个成本核算的问题。要考虑领导者的时间成本和收益。
---------------分--------------割---------------线---------------
领导有多成功,取决于追随他的人有多少,更取决于追随他的人能在同一目标指引下取得多大的成功。当一个人成为领导,逐步往上走的时候,他所有的绩效都将是通过下属层层传递,由下属逐一完成并最终体现在领导名下的。因而,聚拢追随者,以追随人员为骨干,去影响带动更下一层级的人员向着组织目标努力,是一个途径;其次,团结到组织内更多志同道合、主要利益诉求一致的人发挥各自应有作用,是第二个途径。简单说,攻城拔寨的时候,不仅需要领导者敢于振臂一呼,有敢死队员冲锋上前,更在于有源源不断的后续部队能前赴后续朝着目标狂轰乱炸。宁老师说的第三条,对下属员工进行个性领导,实际上目的也在于扩大对重点人物的聚拢与招附。
在我刚刚当上部门主管,手下有几个员工的时候,我那时事事亲历亲为,生怕下属做的事情出现纰漏。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和下属都很累。我累,是显而易见的;下属累,是因为他们经常无法完整地去了解一件事情的全过程,责任心强的人,经常要请示;责任心差点的人,经常被我赶着做事。后来,逐步上手后,我把绝大部分工作转移到下属那里。
下属中有三个重点人员,两个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一个能说会道常有小聪明,一个踏实肯干常有小情绪;另一个属于听话伶俐效率高的新员工。每每有新人入职,我都是首先将传帮带任务交给能说会道的那个员工,但是我会跟他提要求,工作上的技能需要用心教;歪门邪道的东西,如果新员工学会了,后面的麻烦我会让他去想办法解决,加上我盯得比较严,基本没出格。对另一个老员工,我经常会找他谈心,去帮他把工作中,尤其是办公室人际中关系的小炸弹及时帮他排解掉。对另一个活泼伶俐又高效的员工,我经常会把一些紧急性的、临时性的工作交给他,通过这种方式也让他尽快上手。
我负责培训、教会他们怎么理解任务和怎么去做,负责解决它们情绪上的问题,协助他们做对外协调的工作。通过这种方式,首先给他们一个印象,即我很看重他们,会用其所长,给他们创造发挥和施展的空间;其次,我让他们处在一个相对良性的竞争态势中;第三,我会在他们对外需要求助时及时出现。
一段时期之后,我发现我和下属都轻松很多。下属因为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也时常被激发出工作的动力,工作上也不会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事情虽然增加,但工作负担反而下降。从那时起,”主管的绩效由下属员工决定”这一观念就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现在想想,那段时间也在无意中实践了宁老师课程中所说的方法。最终的结果是,我留给他们这群下属相当深刻的印象,彼此成就了一段合作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