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雅跟我哭诉,说她老公对孩子特别没耐心:“小时候不照顾陪玩也就算了,反正那会儿娃啥也不知道;现在孩子都大了,他还总是一副‘我是老子我最对’的死样子,根本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我最受不了的就是他那句‘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凭什么呀?他凭什么看不起我女儿!”
一边说一边哭、情绪激动的小雅,不太像是“孩子受了委屈、替孩子打抱不平的妈妈”,此刻的她更像一个“自己遇到了事儿、心里过不去的小孩子”。
后来,平静下来的小雅说,每次他老公表现出对女儿的“敷衍、不耐烦”都会让她瞬间陷入情绪失控的状态,最明显的导火索就是这句——
“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
这话听起来很熟悉,很多大人都会对孩子讲,似乎算不上特别过分。但显然,在小雅心里,这是一个“愤怒开关”——虽然看起来她像是受不了老公对女儿的态度,实际上她强烈的情绪反应显示:是她自己(而非女儿),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冲击。
2
婚姻是个既温暖又复杂的话题,她带给我们温暖,也让很多人深陷矛盾之中。很多人觉得,婚姻不幸福是因为“没有找到对的人”,但很多新的理论认为,婚姻出问题并不在于你选择的“那个人”是否合适,婚姻只是一面镜子、一个钩子、一段导火索,它折射出的不是当下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童年、甚至婴儿时期曾经经历过的事情。
有一对夫妻,他们两人都是婚恋家庭方面的咨询师,分别有二三十年的婚姻咨询辅导经验——这样的两口子,总该是相处融洽、情投意合的典范吧?
实际上,他们同样也曾经历过长时间的碰撞、烦恼、爆发、冲突……他们花了14年的时间,终于发现了决定相爱知道的隐秘力量,不仅为自己的婚姻迎来了巨大的变化,还把这种内在规律写成了这本名为《炼爱:How We Love》的书——
3
从开篇起,这本书就提出一个令人震惊的观点:
相爱的功课不是从结婚开始的,而是始于婴儿期,并且贯穿我们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岁月。
是的,你没看错。
每个人的婚姻都会出现各种鸡毛蒜皮的问题,善于反省自己的人会认为,或许是自己缺乏沟通技巧、倾听能力,更多人则倾向于认为“都是对方的问题”,到最后,大多数人会以“我找错了对象”为终结,停止了对夫妻关系的思考。
但在《炼爱》的作者,米兰·叶尔科维奇和凯·叶尔科维奇——这对资深的婚恋家庭咨询辅导师看来,这些都是对婚姻的肤浅误读;它们并不是没有价值,但并不是真正的问题。
如果仅仅停止某些做法,换种方式,那就简单了。但是只解决表面问题就会忽略根本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作者说,是童年留下的“爱的模式”。
(童年和父母相处的方式)或好或坏都会在灵魂深处留下持久的印记,这将决定我们的观念及对爱的期许。
4
小雅或许从没想过,老公对女儿说的那句“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唤起了她自己作为小孩子的体验。
曾经,幼小的她也是这样被父母呵斥着,在想表达自己的时候不被允许、甚至不被看见——不是因为她的想法不对,不是因为“应不应该插嘴”,而是因为她是“小孩子”。
是小孩子,所以天然跟“大人”地位不平等。不管你有没有自己的想法,无论你的想法有没有道理,甚至不必向你解释“什么时候可以表达想法而什么时候不行”……谁让你小呢?就是不能像大人一样享有表达自己的权利!
童年时诸多被粗暴打断、不被接纳的经历,让小雅心中对“大人和小孩子”之间的“不公平”深深反感、对抗。可是,小时候的她无力反抗,只能被迫接受;长大之后,虽然不会再有人对她这样说话,但听到老公对女儿这样说,那种感觉瞬间又被唤醒了。
婚姻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具挑战性的。日复一日地与别人生活在一起让你无处可藏,弱点会显露出来,过往的感觉复燃。和配偶身体上的接触激发这些感觉,但那本是父母应满足你的,现在你却指望从配偶那里获得。
看似在替女儿发声抱不平,小雅真正想要表达的却是从童年起就一直积累在自己身体内的、对于“不公平”的愤怒和抗争。
只是,找错了对象。
5
“这就只是我的问题吗?我老公这么对女儿,难道就是对的?”即便心中隐隐发现了问题所在,小雅还是心有不甘。她想辩白“老公做得不对”,似乎这样就能缓解内心对于自己这样“神经质”的抗拒。
有句俗话特别有道理:家就不是个“讲理”的地方。
婚姻的“不讲理”,很大程度上在于,一旦陷入强烈的情绪对抗,人就无法正常思考了,这时候再谈“对错”都已经没啥意义。
当和配偶争论时,我们会充满负面情感。对话急剧恶化常常是因为某个人激活了触发器(过去没有妥善解决的事和情感),结果就是强烈的焦虑、生气、沮丧或逃避。我们会被一些无法否认、既熟悉又不快的情绪保卫者,开始维护自己的权利,或者对配偶更加不满……我们会被某种情绪笼罩,无法耐心倾听也不能清醒思考。
老公对女儿粗暴、没耐心,当然是个问题;但当小雅想由此借题发挥宣泄自己的不满时,她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不可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时候还想在一团乱麻的脑袋里解决老公的问题……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6
按照《炼爱》中给出的方法,小雅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认识自己”。
任何事情都可能是触发器。它可能是说话的语调、态度、行为、观点,甚至是配偶的真实情感。
我们需要了解情绪触发器如何运转,以及触发后该做什么。
“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显然,这句话就是小雅的“触发器”。但要她自己要意识到这一点,却并非易事。
如何发现是什么出发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反应呢?首先,请注意你的(过度)反应;其次,看看是什么引起了该反应。
虽然小雅已经隐约感觉到每次都是老公的这句话“点爆”了她,但她并没有觉得自己这时的反应有什么不对。如果一直理所当然的陷在“这就是老公不对”的想法里,她就不可能回头反思自己有什么问题。
消极情绪暗潮涌动时,人们常会把责备转嫁到别人身上,尤其是配偶,因为配偶很可能会触碰到我们过去的伤疤或不快经历。但我们不太能意识到,真正该承担责任的是过去的某人。
因此,“认识自己”最关键、也最难的一步是:愿意停下来,放下习惯性的投向别人的指责,把目光转向自己。
当你注意到自己对某事或某人反应强烈(即便别人没有注意到),请深呼吸,平静下来,问自己3个问题:
(1)我过去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情绪?
(2)当时和谁在一起?
(3)哪些情感词可以表达这种强烈的反应?
只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小雅就不难发现,每一次当老公说女儿“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时,都会激起她小时候听到类似的话时那种情绪;当时对她说话的当然不是现在的老公,而是当时的父母——他们仗着自己年长有权威,轻而易举地压制了她表达自己想法的需要;当时她对于“你是小孩,不能享有和大人平等的权利”的不公平,感到深深的愤怒、抗拒、委屈和压抑。
而现在的她,不过是在一个相似的场景中忽然“穿越”回了曾经幼小无助的自己体内。
看看配偶现在的行为、态度、期望或说话的语调使你想到了什么,这会帮你了解为什么自己会反应过激,从而缓和情感困惑,大大减少冲突。
7
也许你要替小雅怀疑:知道了自己的愤怒从何而来,就可以减少冲突了吗?老公什么也不用做吗?那不还是说是我不对吗?
要知道,亲密关系原本并不适合“讲道理”,更应该讲的是“爱”。
只要小雅走出“跟老公争对错”的牛角尖,她就会发现——
配偶没理由承受从你过去经历带来的过激反应。把这些消极情绪引导到它们该去的地方,是减少过激反应的关键。
也不用担心自己不争对错就会被老公“占了上风”——眼前这个人,不仅不是你的假想敌,而且……他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