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秋,我离开工作26年的地市报,到人民日报河南分社,开始了6年的打工生涯。
这个大院给我留下6年多的回忆
2008年,分社成立报道组,我去时已有两个“前辈”,一个20多岁,一个40多岁,我快60岁,我们这“老中青”各有分工,我主要负责采写人物。
后数第三是我,为地震捐款。
我从事新闻工作近30年,从来不接受工作之外的”有赏文字”,自觉清高。我的直接领导、分社采编部主任曲昌荣说:“你清高你清贫,靠能力和劳动挣钱没啥丢人的”。他给我介绍了第一个私活,给一个景区的董事长写了个5000字的人物,挣了5000元,随后人民网河南分网一个栏目主任知道后也介绍写个郑大医学专家,3000字,给了3000块,直至后来给企业家写回忆录或者传记。
右三格子衬衣是我,在鹤壁采访房改。
从此我的生活质量开始有了起色,到2016年春节,我在风景如画的思念果岭买了房,又添了一部车,真正过起颐养天年的生活。
穿兰白、持采访本是我,在通许农村采访。
回忆打工的6年多时间,让我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新闻眼的格局,连同后来又进报道组的三个人,他们每个人也都有重大进步。
在渑池采访撰写水利史专家
报道组因体制问题被分流后,“中”者40多岁又考研上了北京语言大学,回来当了责编,“青”者不到30岁被任命为数字办总编。后进报道组的三个人也各得其所,一个也考研毕业当了人民网河南分网的采编部主任,一个追随“青”者当了副总编,还有一个回武汉老家干起了新媒体。
退出职场先买车享受生活
必须一提的是,组建和领导报道组的功臣、调到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任副局长才一年的曲昌荣同志,突发疾病英年早逝,令人痛惜。
戈壁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