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迈(1123年—1202年),字景庐,号容斋,又号野处,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
卒年八十,谥“文敏”,配张氏,兵部侍郎张渊道女、继配陈氏,均封和国夫人。主要作品有《容斋随笔》《夷坚志》。
洪迈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洪皓、 哥哥洪适、洪遵都是著名的学者、官员,洪适官至宰相。洪遵官至宰执(副相)赠右丞相。
洪迈的父亲洪皓使金,遭金人扣留,洪迈时年仅七岁,随兄适、遵攻读。他天资聪颖,“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十岁时,随兄适避乱,尝往返于秀(今浙江嘉兴)、饶二州之间。在衢州(今浙江衢县)白渡,见败壁间题有二绝句,一咏“油污衣”云:“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使洗遍千江水,争似当初不污时。”迈读后,爱而识之。可见其自少年时,便性格高洁,不同凡俗。
大家也许注意到了,主要著作里有个《容斋随笔》,这部书有什么惊人之处呢?我有一次无意间看到说毛主席一生在看的一本书就是它,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容斋随笔》是全书的总名,分为《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随笔》先后用了18年的精力,《续笔》用了13年,《三笔》5年,《四笔》不到一年;洪迈没有说《五笔》写了多少年,因为还没有按原计划写完16卷,只写到十卷便去世了。他为《四笔》写序时,是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九月,那么,自此以后至其嘉泰二年(1202年)去世中的五年左右时间,应当就是他写作《五笔》的时间。
积40多年的时间写出一部巨著,应该说是不多见的。之所以历时长久,主要是尤其笔记体这一性质所决定的。显然,必须费时读千百部书,才能集腋成裘。这部书倾注了洪老先生半生的心血,值得我去好好读上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