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俞正强老师是源于河南项城高莉老师评价《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时说浙江特级教师俞正强 (人称俞特)称这样的课为种子课,后来高老师又多次提到《种子课》,今天 能有幸听数学老师俞特讲文言文《学记》,着实好奇。
《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著作。但真正读过的人并不多。俞正强校长说“作为一个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应该把《学记》谂熟于心”,在工作中我们会面对很多障碍,但再多的障碍都掩盖不了《学记》在学业上带给大家的帮助、影响和思考。只是,我们很多人不再去触摸古典,所以免不了会丢掉很多东西,中国有句话“半部论语走天下”,可见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思想是多么宝贵。说实话,不是语文老师的话,高中毕业基本就不再接触文言文了,很多词语很陌生,难以理解,俞老师用通俗的词语把《学记》的前4段划分为四个章节进行讲解,借助大量的实例,深入浅出为我们呈现了一本现代版的《学记》。
第一章 化民成俗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这一章主要讲学习的重要性,意思是: 说话和考虑问题合乎法度,招求一些贤良人士辅佐自己,那就足可以有小的声誉,但还不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礼贤于德行贤良的人,亲近于才艺广远的人,就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但还不足以教化臣民,成其美俗。处于君位的人如果要教化臣民,成其美俗,这一定要通过学习呀!
第二章 终身学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始终典于学。(古代的人写一些观点,也要引用典范)”其此之谓乎!
这一章在强调学习重要的同时要注意学习的态度,即要明白学习的道理。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做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至终想着学习,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俞老师强调:任何人读这本书都要有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
第三章 教学相长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次此之谓乎!
这一章讲的是教与学的关系。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德行不足,教书育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知道自己德行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奋勉。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中说:教育别人所起到的效果,其中一半就是使自己增长德行学识。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第四章 大学体系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小有小的学习机构,大有大的学习机构)。比年入学,中年考校jiao(隔一年考试一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以学习为乐);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可以自己研究性学习)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真正的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这一章讲的时学校的机制和相应的任务。 古代设学施教,每一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设有学校叫庠,每一遂设有学校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有大学。新生每年都可入学,隔年考试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离析经文义理和辨别志向所趋的能力;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敬师长,能否和学友和睦相处;第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广学博览,亲敬师长;第七年考察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和择友的眼光,称之为“小成”。第九年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触类旁通,知识渊博通达,临事不惑,不违背老师教诲,称之为“大成”。然后就足可以教化臣民,移风易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人心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纲要。《记》中说:“幼蚁时时学习它(幼蚁时时术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犹如学者时时学问,而成大道)。”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每个年级都应该有每个年级学习的知识和任务。有区分孩子才会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