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侃录【30】
【原文】
刘观时①问:“‘未发之中’是如何?”
先生曰:“汝但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见。”
观时请略示气象。
先生曰:“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
时曰仁②在傍,曰:“如此才是真知,即是行矣。”
一时在座诸友皆有省。
[注释]
①刘观时: 武陵(今属湖南常德)人,王阳明弟子。
②曰仁:即徐爱。
[译文]
刘观时问:“‘未发之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先生答:“你只要做到在独处时谨慎警戒,在别人听不见时恐慌畏惧,存养本心至纯至精为天理,这时你就看见了未发之中的状态。”
刘观时请先生大略地说说未发之中的具体状态。
先生说:“这就像哑巴吃苦瓜,没法跟你说。你要想知道苦瓜有多苦,必须你亲自尝尝。”
这时徐爱在旁边说:“这样才会真正明了知就是行。”
一时间在座的诸位都有不同程度的省悟。
[解读]
“未发之中”前面已经多次论及,这里先复习一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你的情绪,每一次发出来,都恰当,都无过不及,既没有憋住,郁闷了自己;也没有过分,伤害了别人,更不会迁怒,把这里的气撒到别的地方去,这就叫发而中节,叫致中和。要致中和,就靠遇到情绪之前,时刻处在“未发之中”,心态中正。
弟子刘观时就问:“这‘未发之中’,情绪没发出来之前的中正,是怎样的呢?”
王阳明的回答:是要修炼慎独。
《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别人看不见,也听不见,人所不知而己独知的地方,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动,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保持戒慎恐惧,就是保持未发之中。
刘观时让老师把那境界具体再讲讲。
王阳明说:“哑巴吃苦瓜,跟你也没法说。你要知道这苦瓜的苦,还得自己吃了才晓得。”
这就是知行合一了,为什么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就比如这苦瓜的苦的,你知道吗?如果没吃过,你也说“知道”,那只是听说过,不是真知道。你只有吃了苦瓜,才知道苦瓜的苦,是一种怎样的苦,和黄连的苦如何不一样。当然,那也要吃过黄连才晓得。
所以,要讲戒慎恐惧的慎独工夫,你不用问老师,从今天开始,练习慎独就是,练习过之后,看看对你保持未发之中,做到致中和,有没有帮助,是不是有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练习过,真有用!那就不亦说乎。
学问,光是学和问没有用,一定要马上行动,知行合一。要养成学了马上就做的习惯。就像子路,学了一条,你要给他讲第二条,他捂起耳朵喊:“不要讲!不要讲!我上一条还没做呢!”
总之,王阳明认为真知必须投入到具体实践当中才能得来。书本也好,独守着内心也好,都无法获取真知,必须将正确的良知指引+具体的切身实践才能获得世间真正的智慧——“知”。而获取知的同时,也就是行了。所以,徐爱的补充回答,可以说是真的抓住了阳明想要表达意思的精髓:“如此才是真知,也才算是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