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读过很多书,印象最深的还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从小到大,学校离家都很近。大学,不仅意味着我可以离开家独自生活,更意味着我开始成长。初读《我们仨》,还处在刚离开家,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的状态。囫囵吞枣地读完整本,只明白杨绛先生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和丈夫,回忆一家三口在一起的日子。
后来,离家的思念席卷全身,再读《我们仨》,深深切切体会到杨绛先生回忆里的快乐与痛苦。读到阿圆给父母烧饭,杨绛先生和丈夫病中没有胃口,仍旧在女儿殷切的目光中多食了些许,并夸奖阿圆:“好吃。”我不觉已经泪流满面。
想起初中时有段时间妈妈出差,爸爸不得不担负起我的晚餐。连续吃了几天的土豆炖排骨,萝卜炖排骨后,我表示不要再吃炖菜了。爸爸耐心地哄我,再坚持几天,等妈妈回来就好了,爸爸不会烧饭啊。那时候的我真是被宠的尤其任性啊,简直就是一副“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的样子,坚决表示要吃炒菜,不然就不吃饭。第二天,我放学回家,就看见爸爸拿着菜谱,一边看,一边往锅里倒油,等把菜一股脑儿倒进锅里的时候,又被溅起的油烫到整个人都要跳起来。当时觉得好笑,现在想想从来不下厨的爸爸为了我的一句话愿意去学,满满的心里都是感动。
又想起因为我三岁的时候被开水烫伤,虽然后来根本看不出疤痕,但是之后每次水烧开的时候,妈妈都如临大敌,总不许我接近。还记得更小的时候爷爷家或是外婆家用煤饼炉烧开水,水开了,他们都不许我碰水壶。有时候,他们在忙,高声喊我不许接近,他们会来处理。我坐在小板凳上,看着被蒸汽顶得“噗噗”作响的壶盖,看着壶嘴里腾空而起的白雾,看看周围没有人注意我,飞快的伸出手指触碰了蒸汽。还没来得及感受,听到脚步声,迅速把手别到背后,捂住手指,痛觉从指尖蔓延到全身。若无其事地朝他们笑笑,害怕告诉他们后,会被限制地离水壶更远些。回过头看看手指,指尖微红。此后至高中,终于被允许烧开水,只不过每次我倒开水的时候,妈妈都要千叮咛万嘱咐。
又想起大一寒假时,第一次独自乘火车回家。家人问了车次后在离到站的前十分钟,爸妈,外婆,叔叔分别给我打电话,叮嘱我不要睡过站。同行的室友惊讶,看我的眼神就像是没有长大的孩子。我不得不解释,大概是从我出生离开医院后,因为大家没空带我,有一段时间,爸爸是把我放在篮子里,当他开车的时候便带着躺在篮子里的我。于是,每当乘车,我总会犯困,就像摇篮那样熟悉。偶尔有几次睡过站的经历,使他们不得不反复嘱咐。
我想,不管我年龄如何增长,在爸妈眼里我依旧是孩子,是那个什么都不懂,什么都需要他们的孩子。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它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就像杨绛先生表示的那样,家永远是你避风的港湾。即使偶尔任性起来和父母争吵,可是父母依旧用他们的爱包容你,保护你。一幕幕浮现,都是父母为我做的点点滴滴。大学时的我,还是个刚离开家,刚离开爸妈的保护的孩子。被保护的太好,丝毫没有意识到应该为父母做些什么。看到《我们仨》里阿圆即使被癌症折磨,依旧为了年迈生病的父母烧菜做饭,准备好一切。不由得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你在不断成长,父母在不断老去。偶尔也要下厨给父母烧顿饭菜,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他们并没有多大的要求,只要能经常看见你,就能开心很久。父母不会用新手机电脑的时候,耐心一点,就像你小时候父母耐心地教你吃饭、拿筷子。
很喜欢《我们仨》,教会我应该珍惜和呵护家人。在大学里,我慢慢的学会成长,像小树一点一点汲取营养,慢慢粗壮了树干,延伸了树枝。不再是躲在父母背后需要他们为我挡风遮雨的小孩子,我也可以成长成可以保护他们的人。终究,我会长成我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