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到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它会像《全球通史》一样晦涩冗长,但结果我一连看两个小时不愿意撒手。就像李开复先生说的一样,顶尖的工程师有很多,但具备强大叙事能力的优秀工程师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本书的作者吴军博士便是其中之一。吴军叙述了AT&T、微软、Google、英特尔、苹果等引领IT浪潮的公司的发展史,从起家到辉煌,从没落到崛起,在他的笔下显得平静但又波澜壮阔,而本书你也能看出一个“老行家”的关于科技行业的独到见解,在互联网依然火热的今天,无疑能很大程度提升个人见识,确实是“一部IT人非读不可,而非IT人也因该阅读的作品。
关于电脑,我一直以来有个困惑:现在的电脑硬件越做越好,但运行速度还是和十年前差不多,为什么?这个问题在书中得到了完美解答,即反摩尔定律,又叫“安迪—比尔定律”,原话是“比尔要拿走安迪所给的”。安迪是英特尔公司前CEO安迪·格鲁夫,比尔就是大家熟悉的比尔·盖茨,前者是硬件供应商,后者是软件供应商。
按照摩尔定律,计算机硬件的处理速度每18个月就要翻一番,但现实是现在的计算机虽然比10年前快了100倍,但软件的运行速度跟10年前还是差不多,这种情况在手机上也是一样。这是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公司搞的鬼,但他们却不是罪魁祸首,总体现状是: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虽然硬件年年在持续更新优化,但电脑的系统和软件却越做越大,甚至臃肿,而硬件优化出的那部分好处基本上被系统和软件吃掉了,留给用户的已经小到不可察觉。
吴军博士列举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首先,软件公司为了提高软件工程师的开发效率,以及程序的规范化、可读性,放弃了精简的汇编语言,使用编程语言,这快速增大了软件大小。盖茨多次说,他过去搞的BASIC只有几十KB,现在的工程师搞一个.NET就要几百兆。BASIC是用汇编语言写成的,精炼到极致,不过这样的工作效率是极低的,所以有了今天编程语言一统江湖的局面。
第二个方面,计算机系统、软件变大的同时,带来了用户更新计算机的需求,这种局面是硬件厂商喜闻乐见的,这样从上游微软到硬件厂商,再到广大用户,形成了一条稳定的电脑工业生态链: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吃掉硬件提升带来的好处,迫使用户更新计算机,让戴尔这类硬件厂商收益,扩大硬件输出量的同时,软件开发商也同样会得到收益。
吴军博士是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和互联网方面的搜索专家,他攥写的《浪潮之巅》最初是发在Google黑板报上的,后编纂成书,分为上、下两册,现已被广大读者列为经典必读系列。对于非IT从业者,它更像一本科普书,就像吴军博士搬了把椅子坐在你面前,把目前世界上电脑科技工业格局形成的前因后果娓娓道来,读者在解惑的同时,又能领略到知名品牌公司诸如“蓝色巨人IBM”、“英特尔”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收获自在其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