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声声:主要为您讲述上个世纪70、80年代,某小村里几户人家的事情,有人生的喜怒哀乐,有家族的兴旺发达,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累累硕果,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精神上,小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皆有了改变,然而,某些疼痛和沧桑却还在.....
第一章:巧遇
庄上最西头乔家的儿媳妇柴英,偶然见到晓秋的时候,晓秋差点未能认出她来。
那天傍晚,晓秋刚从某小区里匆匆地走出来,她根本就没抬头看路,挎着包,心里想着好友刚刚跟她说的那些不着边际的话,刚到大门口,只听柴英郎朗地叫了她一声:“晓秋,还是老样子呀!一点都没变吆!”晓秋猛的一抬头,似曾相识的一张皱巴巴的脸杵在她面前。
“你是......”晓秋犹豫着,像在思考着。
“我是柴英呀!乔琴的妈妈呀!”只见一手拎着两个包子,一手拿着一个过时的钱夹,年龄约莫在六十五岁上下的女人大声地对着晓秋说话。晓秋看是看出来了。不过,她仍然装着想不起来的模样,悠悠地说:“哦哦,你也住到城里来啦?就住这个小区?”晓秋指了指刚从某小区里出来的那个大门。
“是的,是的,我们早就过来住了,乔琴就住在这里,我们给她接送孩子上下学。”柴英也不知道晓秋听见了没有,连珠炮似的说了一气。
“我知道了,可我住在城边上,离这儿有点远。我赶公交了,下回再聊。”晓秋走了,且慌里慌张地走了,至于她去没去乘坐公交车,恐怕只有晓秋自己知道了。
那夜,躺在床上的晓秋,眼睛望着电视,心里却还在想着柴英以及柴英那一大家子的人与事。或多或少,这些年来,晓秋零零星星地听说了一些,不过,与自己的关系不大,晓秋也就一直没放在心上。今晚偶遇柴英,晓秋的脑海里不得不又将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倒了出来。
其实,晓秋知道,柴英本是老家那个庄上最西边——外来户乔家的大儿媳妇,而她的娘家离这个庄上至少还要隔着几块田地。说远也不远,晓秋读小学的时候,就曾来回往返于柴英家门口的那条小路上。
小时候,晓秋不懂,也不清楚,只是常听大人们会说柴英家的事情。
柴英的母亲叫赵素英,是个高高大大的女人,后来还当过生产队的妇女主任呢。只是,赵素英刚刚到了十六岁的时候,她的母亲赵宋氏就准备让自己的闺女嫁人了。但她的嫁人不是嫁出去,而是要在家招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赵宋氏苦难的半生说起。
据说,赵宋氏嫁进赵家的第一天,婆婆就给她来了个“进门规”。那个时候,方圆几十里,赵家还算是比较富裕的,要不然划分成分的时候,怎会将其家归为富农呢。祖上没有出过读书人,但上上辈以来,一直就有几十亩土地控于手中。因此,家里的底子还算是厚实。而赵宋氏呢,完全就不一样了。赵宋氏家一共有兄弟姐妹八个,穷得叮当响不说,赵宋氏的母亲还是个药罐子,长年累月药不离口。家里揭不开锅,那是常有的事儿。赵宋氏又是家里的长女,三个哥哥尚未迎娶,赵宋氏的母亲急得呀,见人就是大口大口地喘气,还不忘一个劲地跟庄邻们说,只要一口袋小麦面,闺女就可以嫁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