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者综合征(Impostor syndrome,IP),又称自我能力否定倾向,最早在1978年由保琳(Pauline R. Clance)和苏珊娜(Suzanne A. Imes)提出,是指个体按照客观标准评价为已经获得了成功或取得成就,但是其本人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没有能力取得成功,感觉是在欺骗他人,并且害怕被他人发现此欺骗行为的一种现象。自我能力否定倾向者认为他们并不是他人所想的那样有能力的人,当他们取得成功以后,会把成功归结于其他因素(如幸运或良好的社会关系),而不是他们的自身能力。——百度百科“冒充者综合征”
冒充者综合征更多出现在成功人士身上,这些受折磨的人经常挣扎在认为自己的能力配不上自己所获得的成就,即使所有人都认同他们已经取得的成就。美国黑人作家Maya Angelou曾说:“我写了11本书,但每次我都会想,啊,人们就要发现我名不副实了。我骗了每个人,他们就要知道真相了。”连女神艾玛·沃特森(Emma Watson)也曾对媒体表示,她在出演《哈利·波特》后觉得自己并不像大众认知的那样优秀。Facebook的COO雪莉·桑德伯格在她的《向前一步》(LEANIN)中提到自己得过“冒充者综合症”,她应对的方法是,“当感觉不到自信时,就假装自信。”
负面效应:
当人们遇到冒充者综合征人群时,总会奇怪于他们的低自我认同,因而会觉得这个人很虚伪。对于冒充者综合征患者本人,时常“担心自己的成就名不副实”的这种焦虑情绪会经常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消耗那些本该用于其他事情的精力。在需要主动做决定并“向前一步”的时候,他们往往选择退后,留在更差的环境中,这种选择往往会令他们感到安心(“看,这才是我应该呆的地方!”)。所以有表现机会的时候,冒充者症患者会特别不自信,表现得真如他们想象的那么差。
正面效应:
正如前言说的,冒充者们往往已经是成功人士,“怕被别人识破”的焦虑反而是督促他们前进的动力。这些人往往有很高的自我要求,并对自己的错误容忍率低,他们一旦发现自己哪里不好,会花很多力气去改善。一旦他们意识到他们和自信的成功人士间唯一的差别只是在自我评价上,而不是能力强弱上,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只要提升自信就行了。
拥抱真实的自己:
不论你的不自信和焦虑来自幼年家长对你成就的否认,还是来自成长过程中家庭的过高要求,你都要学会拥抱真实的自己。你的确不很完美,但没有人绝对完美;你也许还达不到众人认为你已经达到的成就,但你一直在接近它——假装拥有直到你真正拥有它。你也可以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假设你是自己的旁观者或好友,你会如何评价自己?(我相信多半不是“你这个骗子,你欺骗了所有人,大家知道真相后一定会觉得你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垃圾”,而是“你做得超过大多数人,你和别人相比并没有更差,未必有人能比你更胜任你现在的工作”)如果有可以信赖的朋友,列出你自认为的缺点和欺骗点,听听他们的看法,尽管你会发现所有的自我否定都仅仅是你的妄自菲薄。拥抱真实的自己——尽管他/她并不完美,但他/她很努力很认真,他/她应该活得更自信。
借用一句话做结尾:我认为,有意义的生活就是,他或她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想到并实践这样一句话——让世界变得美好一点点,哪怕只是一点点
愿你更爱自己,接受自己,更自信地面对世界和生活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