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生活中,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交代。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对生活的自我要求。
我总会为自己设定一些准则,这种交代无关他人,而是当回望过去时,能问心无愧:我的生活是否符合预期?是否抵达了曾经不敢想象的高度?即便没有显著进步,那也很正常。
下一阶段,我要给自己提出持续进步的要求,设法设定更高目标。这并非要求每个人都如此,有人或许会称之为 “内卷”,但对我而言,这是自我驱动的提升。
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标准,实则是在自我鞭策,达成目标后的舒畅感,就像紧握拳头后松开的释然,又如运动后拉伸放松那般,紧绷感消散,只剩通体舒适。
这是我对自己的生活要求,从不会强加于人。有时,我会觉得玩得太久了 —— 尤其是旅行时,长时间游玩后,反而会觉得没什么意义。
但适当地做点事还是很有意思的,至少有事可做。特别是当我们有基本的需求和目标时,做事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乐趣。
因此,我会不断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这些要求并非为了攀比,而是为了让自己在工作或生活中感到舒适和快乐。
同时,我也希望在未来的生活里,能够持续提出并坚持这些常规要求,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因为如果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做些小改变,可能还不足以显现其重要性。然而,当一个人能通过写作或阅读等方式重新找回自我时,那种喜悦是难以抑制的,有时甚至会表现在脸上,让人觉得生活即将迎来转机。
2
我认为,任何事情只要稍加努力,就能变得不那么糟糕。有时候,我会思考一个问题:当一个人无事可做时,他会选择做什么?这个问题不仅让我深思,也激起了我的好奇,想知道人们在闲暇时究竟会如何消遣。
过去,我创建了一个社群,鼓励成员每天撰写一万字。至今,社群中仍有许多用户坚持每日书写约一万字。在这其中,每个人都会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点滴,包括日常琐事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我希望通过做事获得某种成果,但这种成果并不总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有时候,它可能只是一天中感到特别充实,这本身就是一种成果。
比如为孩子做了些事,为亲人付出了些努力,这些都可以视为成果。把这些小成果积累起来,或许就能变成一个大成果。
我可能又发现了一个适合写作的地方,这是成果;做了些与众不同的事情,这是成果;探索了自己未曾涉足的领域,这本身也是成果。因此,每个人对成果的衡量标准都是不同的。
若要达成一个普遍认同的成果标准,那或许是比较各自的年度收益 —— 收益越高,成果似乎就越显著。这是一条可量化的标准。
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成果,尤其是在与儿童打交道时。如果只关注金钱收益,就会发现没有哪个孩子是 “优秀” 的,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
因此,评估一个人的成就时,需要考虑他们所处的人生阶段,并据此设定适当的评价标准。对十几岁的人和四十多岁的人,理应有着不同的期待。
也就是说,要根据所处阶段的要求和成果,来判断这一生是否过得 “OK”。
3
我常思考,一个三十多岁的人究竟该取得哪些成果?在这个年龄,许多人确实非常优秀,优秀到难以企及;但也有许多人只做了些非常普通的事情。
这些事情看似没有太大难度,却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底色 —— 过好每一天,吃好喝好,最后发现自己过得还不错,所谓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们对他人的期待并不高,只是希望每个人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做点什么,以便更好地实现理想状态。
然而,在生活中能清晰思考自己的需求、可能得到的东西以及愿意付出什么的人,终究还是少数。
实际上,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进行深度思考,我也不例外。我认为,自己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没有进行深度思考。
生活如同一种常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从阅读或写作中获得的知识点,有 90% 都未用于深度思考,仅有约 2% 到 3% 的时间,我们会运用这些深入的知识点。
然而,生活本应有更长远的视角,追求延迟满足感,着眼更广阔的未来,或是深化认知以实现更好的生活。
大部分时间,我们的生活是平凡的,甚至可以用 “浑浑噩噩” 来形容,但这就是我对生活的理解。
生活中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有时候,我们会通过阅读、思考或者写作中的灵感迸发,突然获得一个深刻的认知。我希望这些认知能指导日常生活,让我们能立即明确目标并付诸行动。
实践一段时间后,我们可能又会回归平凡状态,这时就需要通过阅读、思考获得新的启示,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这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理想状态值得追求,但实际上这种追求相当困难。
4
完成某项任务有时确实得益于运气。比如我最初发起的写作马拉松活动,鼓励人们一天内完成42195 个字以激发思考,许多人认为没必要 —— 的确,一天写这么多字本身或许没必要,但过程中的思考是有价值的。
换句话说,在无法取得更大进步时,通过极限挑战来获取启示是必要的。这样,你就能明白接下来的生活方向,而不是纠结于某事是否有价值。
因此,如果一个人能在日常生活中把所有必需品都准备齐全,那么去远方旅游似乎就显得没有必要了,对吗?
可这有何必要呢?观赏不同的风景,尝试不同的事物,接受极限挑战,都是为了看不一样的世界。
只不过,有些风景关乎空间,有些则属于精神层面,需要我们向内探索,审视自己的思考结构。通过深度思考,我们能明确此时此刻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为做某事而做某事。
一些人质疑我们倡导的极限挑战 —— 比如每天写作大量文字 —— 并无实际用途,他们认为没必要每天写这么多字。
然而,如果考虑在一生中找一天来完成这个挑战,是否必要?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这不仅不会浪费时间成本,也不会对他人造成任何伤害,反而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真正挖掘和展现自己的人生。
在写作的过程中,你会感到生活是多么幸福。过去的困难算什么呢?能活到现在,本身就说明已经克服了足够多的困难和问题,那以后的困难和问题又算得了什么?既然活到了现在,难道会被以后的困难打败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在某个时刻,我们会突然感到幸福,这种幸福源自对自己的启发,对生活深度的观察和思考,从而意识到原来已经走了很远的路。
如果我们不对深度思考或生活中的某些事件进行解读和复盘,它们就会悄然流逝。
然而,若我们进行复盘,将会发现一条更长远的道路,同时也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走过的路径。我认为这种复盘是必要的,适当的深度思考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并帮助我们完成一些事情。
剑飞深度思考核心观点与认知总结
对自我的要求
生活中要对自己有所交代,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无关他人,是回望过去时能问心无愧,看生活是否符合预期。会为自己设定更高目标以实现持续进步,这是自我驱动的提升,不为攀比,只为让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感到舒适快乐,且不将此要求强加于人。对成果的认知
成果并非仅指世俗的成功,日常的充实、为家人做事、发现适合写作的地方、做与众不同的事、探索新领域等都是成果,每个人衡量标准不同。普遍认同的可量化成果如年度收益,但评估成就需结合人生阶段,不同年龄段有不同期待。关于深度思考与复盘
多数人日常缺乏深度思考,从阅读写作中获得的知识点,仅少数时间用于深度思考。但生活需要长远视角,深度思考能明确目标。通过阅读、思考、写作获得的深刻认知可指导生活,之后可能回归平凡,需新启示,形成循环上升过程,虽难但值得追求。对生活事件和深度思考进行复盘很有必要,能让人看清过往路径,发现长远道路,带来启示。极限挑战的意义
像一天写大量文字的极限挑战,本身或许没必要,但过程中的思考有价值。在难以进步时,极限挑战能让人明确生活方向,深入了解自己、挖掘人生,且不会浪费时间成本或伤害他人,一生中做一次这样的挑战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