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终于到了尾声,最近出门就能感觉到早晚温差在变大,晚上出门散步也能感受到习习凉风。
处暑,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处”的本义是“止息”、“停留”的意思。
“处暑”表示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暑气开始消退。
“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
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即小暑节气、大暑节气、处暑节气,按顺序分别为初暑、中暑、末暑。
“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酷暑时间比较长。
处暑,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
一般年辰处暑节气内,华南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华南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
春困秋乏夏打盹。处暑节气后气温下降,我国由北至南天气转凉,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秋天。
处暑后,人体出汗明显减少,水盐代谢功能逐渐恢复平衡,进入生理休整阶段,机体容易出现疲惫感,产生“秋乏”。
化解“秋乏”,要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饮食清淡,宜多吃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食物。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
秋季运动可选择快走、登山、打球等,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以“不累”为标准。
处暑正好和与农历的中元节前后,有些地方就会有一些和中元节一起的习俗。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
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在水中放河灯,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欢送渔民出海,期盼渔业丰收。
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