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些书,识了一些人,经了一些事,心里有一个日渐清晰的愿景呈现:给我一个宁静的大自然所在,再给我取之不尽的书,我愿意在这样的地方住下去。
恰好,文芳的这两次分享主题《阅读的渴望来自哪里》和《自然对人心灵的影响》,就包含了我的所愿,我就放在一起来思考吧。
(一)
请分享你最喜欢的一本书,并描述一下,你在阅读这本书时曾经产生过怎样的“阅读热情”?
可能要说喜欢的书,还是可以说上一些的,但能张口就来的,还应该属于《教育是慢的艺术》吧,所以这本书就成为“最喜欢”了。且因为我自身的喜欢,我愿意将之当成礼物送给同样爱阅读的同事或朋友,这是我送出最多的一本,保守估计,送给了六个人。
应该是从这本书开始,我就走上了“教育的不归路”,这本书才算得上我真正的教育之路的起跑线——阅读、写作、认识贵人、思考……
一本我最喜欢的书,总是要去反复读好几遍,这样的“阅读热情”不是你与每本书都有的缘分,这样的“阅读热情”可能才能称为真正的“热情”,比起一口气读完,这样的热情具有“持续性”,也具有“生命性”。
文芳说饥渴感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与生俱来的饥渴感,一种是后天学习到的饥渴感。而在遇见这本书时,我发现这两种饥渴感交织在一起了,产生的“威力”可想而知。
所以,我的专业阅读史也就十一年(并不怎么专业),或者说这本书是我阅读的一个分水岭。小时候读得最多的就是巴掌大的连环画,后来读《故事会》,哪怕是到了师范,有同学对武侠小说读得如痴如醉,我却丝毫不为所动。参加工作后,读得最多的就是《知音》《爱人》等消遣类的杂志,对自己的专业毫无帮助。只是说,一直以来,还是保持着对文字的敏感。
(二)
你有没有从大自然总获得过什么启示?这些启示又是如何影响你的某些行为习惯的?
这个话题会让人想到很多。对于一个从小就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对身处的那片大自然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文芳说——一方面大自然对孩子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孩子在被吸引的过程中,已经在接受一种美的熏陶,在内心形成一种最初的体验。其实,一直以来我都特别喜欢去欣赏菜园:白菜、萝卜、小葱、韭菜、辣椒、豆角、丝瓜、苦瓜、冬瓜、土豆……怎么看都觉得赏心悦目,这即是欣赏土地的神奇,也是享受着这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美的熏陶。有一句话这样说:我们的班级就是你的“一亩三分地”,倘若把“教室”当做“一亩三分地”,那孩子们就如前面所说的各种蔬菜一样,各自美着,各自生长着,没有必要我的学生都成为“土豆”或者“红薯”,这样想的时候,你便会欣赏不同孩子的可爱之处,你也不会有那么多“整齐划一”的做法。
文芳说——自然中有太多事物会让人心生敬畏,这种敬畏之心将有助于人形成一种尺度感。这个“尺度感”也就是“规则感”,对于一个在成长中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敬畏大自然,尊重一切自然规律,知道“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知道“岁月交替,四季轮回”,知道“什么季节种什么”,知道“什么可吃什么不可吃”,换言之,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在可为处大有可为,在不可为处拿捏好“尺度感”。
只是,目前的那些“蔬菜”中,太多的没有敬畏感。不敬畏课堂,不敬畏所有的规则,不敬畏老师同学,不敬畏父母。这应该是另一个话题——如何培养现代小学生的敬畏之心。
人其实是在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不断超越自己的。人也可以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不断超越自己的。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说:“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也许,对于我来说,简单的生活就是——有书,有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