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简介
《左传》全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中华古籍中辉炳千秋的重要文献。
什么是“春秋”?
“春秋”本来是我国古代纪事史书的通称,各国都有自己的《春秋》,因为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鲁国的《春秋》,所以《春秋》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鲁《春秋》的专用名词。《春秋》的作者一向认为是孔子,说是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孔子有感于自己的道义不行于天下,所以取鲁史所修《春秋》进行加工编撰,想要让人们从中得到扬善弃恶的教训。全书纪事从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六年(前479),计244年,后人因此称这一时期为“春秋时代”。书虽用的是鲁国纪元,却兼记各国事,所以它不仅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也是现存的第一部中国通史。
《左传》的作者及内容
《左传》的作者,相传为左丘明。左丘明,有人说是鲁君子,也有人说是鲁国的史官。
《左传》起于隐公元年,止于哀公二十七年,有无经之传十一年。它详细地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的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的生平行事。它善于把复杂的事写得有条不紊,剪裁得当,又善于以优美流畅的笔墨叙事写人,所以杜预《春秋左传 序》说它“其文缓,其旨远”,赞赏它的委婉与含蓄。由于《左传》具备了这些特点与长处,所以,在今天来看,它不仅是一部经书,又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
《左传》中的著名篇目
《晋公子重耳之亡》
《郑伯克段于鄢》
《烛之武退秦师》
《曹刿论战》
《秦晋崤之战》
《晋灵公不君》
《左传》记载的五场重要战役
城濮之战(晋、楚)
邲之战(晋、楚)
鞍之战(齐、晋)
肴之战(秦、晋)
鄢陵之战(晋、楚)
《左传》的叙事艺术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文学性的剪裁,是指在保证真实叙述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通过史料的取舍、叙述的详略,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
例如《郑败宋师获华元》,记载宋、郑两国间的一次战事,开头只以极简练的文字交代了时间、地点和结局,而后则以大部分篇幅细写战事前后的几件趣事:狂狡如何反遭俘虏,羊斟如何衔私报复——这样的记录,不但反映出宋军战败的某些因素,更增加了文章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2)全知叙事视角的采用。
采用全知叙事视角,既保证了历史事件叙述的真实和亲切,也便于引入一些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从而增强事件的故事性和意趣,避免缺乏情趣与形象的枯燥乏味的流水账式的史事记述。《左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作者写战争场面,一如亲历。
如《晋楚城濮之战》中两军的阵势、将帅、各路兵马的战况,如在目前,而且还有变化波折,一路直进取胜,一路佯退而夹击。文字虽短,却参差起伏,场面生动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