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言简而要,事详而博——《左传》写作特点
晋代范宁说它“艳而富”,唐代刘知几称“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清代刘大櫆则称赞它“情韵并美,文采照耀”。
概而言之,《左传》的文章,细密详赡,富于文采,具体生动;微婉蕴藏,意味深长,使人寻绎不倦。
和春秋国语比起来,是有一个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1.01精彩细密的叙事
《左传》向以叙事精彩风称。书中出现了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逼真的细节和场面,大大增强了故事性。
这些故事整体看来,精彩细腻,发展脉络,细节入胜,生动逼真,故事性强。
在叙述的过程当中,还应用了铺垫、照应、追溯、插叙,把有关事实巧妙地安排在一起,形成完整而严谨的篇章。
比如,鲁宣公二年,晋灵公被赵穿所杀。《春秋》仅用“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从各方面叙述此事,不仅语焉不详,而且把弑君者说成赵盾。
《左传》则详细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讲述了一篇具体而完整的故事,这样就由春秋一句话,形成了一篇文章。
文中先叙述晋灵公“不君”的种种暴行,再述赵盾“骤谏”,晋灵公想除掉他,第一次派鉏踶(chu ming)去行刺,鉏踶被赵盾的恭敬所感动,不从君命,触槐而死;第二次想在酒宴上杀他,又被赵盾的卫士提弥明发觉,提弥明舍身卫主,格斗而死。
这段记载,除掉赵盾,其中有心理活动,这肯定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因为鉏踶已经死了,当时他在想什么,谁知道?
这个人就是当年赵盾救的人,叫灵辄。
这还是情节刚刚开始。就在这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作者掉转笔锋,插入当年赵盾在桑翳求灵辄的往事,然后写灵辄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保护赵盾脱身;接着又叙越穿杀灵公,赵盾因出奔未越境而被史官书为“弑君”,并引孔子的话表示惋惜。
又如隐公元看“郑伯克段于鄢”一节,也是通过完整曲折的故事,生动再现了统治者家庭内部为争夺权力和财产而骨肉相残的斗争。
郑庄公在鄢那个地方打败了他的弟弟,而他的弟弟是他母亲支持的,于是就把他母亲从国都里面赶了出去,到另一个城里去,而且说不到黄泉,咱俩别相见,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了,他对他母亲是满腔的怒火。
可是后来,他又感到这样做有点过分,怕别人有议论,于是他就听了手下大臣的话,那个大臣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说,虽然你发过誓,不到黄泉不相见。
那么,你在地下挖一个地道,在地道里和她相见,这不就是在黄泉里相见,这也不违背誓言。
于是,郑庄公就在地道里面和母亲相见,然后书里面就交待他们在地里下见面的时候,真是快乐无穷啊,然后,母子就合好如初了。
这里面就有些讽刺意味了,母子两人闹得不可开交,非得在地道相见,见面的时候,还要赋诗,说什么其乐融融,这就是讽刺,而且结尾的时候,母子合好如初。
当初,郑庄公的母亲生他的时候,由于难产受以了惊吓,所以他就对这个儿子非常的讨厌,他不喜欢这个儿子,后来她又生了一个儿子,就是郑庄公的弟弟,她喜欢小儿子,所以她就多次在他们的父亲面前进谗言,想让她的小儿子即位,后来没有成功。
郑庄公即位以后,她又支持公子段,想要杀掉郑庄公,夺取郑国的政权,母子两个人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郑庄公对母亲是怀恨已久,结尾说,虽为母子如初,不明白的人,还以为关系是多么的好,但其实初,两个人的有关系也不好,一生下来,他母亲就讨厌他。
所以,合好如初,也是一种颇具匠心的讽刺手法。
正因为这样,人们说,左传这部书,越读越有味,话里有话。非常含蓄,蕴藉,这是左传的特点。当然,他之所以这样写,也是有他的思想倾向性的。是为了解释他的观点,并不是为了刻意造成这样的结果。
01.02《左传》在战争的描写方面体现了高超的叙事水平
左传叙事成就更突出的体现在战争描写方面。书中很多著名战争都写得曲折完整,精彩动人。在描写战争时,作者不仅写出纷纭复杂的战争过程,而且注重交代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等活动,具体揭示战争的背景及胜负原因。
特别是战争开始的初期,把参战双方,各方面的国家,各种人物,前因后果,发展过程,清楚具体,有条不紊。同时,寄托一些战争进步的思想观点。
它不是单纯的描写过程,比如说,晋楚城濮之战。
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前后历时三年,卷入者达十一国之多。作者围绕晋楚争霸的主要矛盾和两在政治、军事上的优劣得失展开叙述,先交代了楚国向北扩张,侵扰中原小国,晋国搞拒楚师,企图建立霸业的背景。
又详述晋文公如何“教民”如休任帅,如何展开外交活动,孤立楚国;而楚国一方其主帅子玉如何“刚而无礼”,君臣间如何意见不一;在此基础上又写了晋国在交战前的反复磋商准备,以及王子玉的请战和晋侯的回答;最后,以极简略的笔墨叙述了晋国的战术措施了战斗过程。
教民,教化老百姓。这场战争可以说是头绪纷繁,而作者写起来有条不紊,前因后果,利益分明,叙事的后果,堪称举重若轻。
作者对战争有一些进步的观点,就是我们上次所讲的,民本思想,他认为战争的胜负并不仅仅是取决于力量的强弱,而且和政治的好坏,民心的向背,以及战争策略的得失,所以作者在续写战争的时候,以此为着眼点,去加以取舍。
此篇文章注重取舍材料,谋篇布局。所以,它的每一篇战争描写,都是颇具匠心,即便写一些比较小的战事,也能注意到这一点。
如庄公十年叙齐鲁长勺之战,竟用几乎一半的篇幅详述战前准备,表现鲁国采纳曹刿的建议,取信于民;到战斗过程,则着墨不多,只是交代鲁国一方的正确战术;最后又让曹刿对胜利原因作了总结。
鲁国以少胜多。这就是曹刿论战。一鼓作气,二而衰,三而竭。所以,篇章结构也有这个特点。
当然,书中也不乏生动逼真的战争场面。
例如成公二年的齐晋鞌之战,在交战的前一天,齐国高固单车闯入晋军挑战,“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其垒,曰:‘欲勇者,贾余余勇!’”,战斗开始前,齐侯又狂妄的宣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竟然未给马披上护甲就开始冲锋。
晋军奋力迎战,郤克被箭射伤,血流至足,仍击鼓不停,但终因伤势过重,大叫:“余病矣!”,张侯手臂中箭,鲜血染红车轮,他斩断箭杆,继续驾车,在这关键时刻,他一面与郑丘缓一齐鼓励郤克,一面又用左手执辔,腾出右手帮助击鼓,战马狂奔不止,晋军紧紧跟随。于是“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01.02《左传》中人物个性鲜明
《左传》在叙事中注重描写有关各类人物的活动,在刻划这些人物时,又往往表现这个人物在政治兴衰,他们的相关思想,品质和性格。
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主要采取随事写人的方法。而不是像人物传纪那样,孤立的写一个人,是在叙事的过程当中写一个人。
人和形象也是比较连续和统一的。如果把不同段落的某一个人物,汇总在一起,也是可能当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来看待的。作者在历史事件的发展中,通过主人公的所作所为,逐步展示其个人性特征,使其形象渐渐鲜明和丰满起来。
例如,郑国子产是书中着力描写的主要人物,作者刻划了一个开明有为,受人爱戴的政治家形象。如果把有关子产的描写放在一起,就很像一篇人物传记。
作者还随着叙事的展开,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僖公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写重耳出亡,表现了他由一个胸无大志、性格暴躁的贵公子,最终成长为成熟老练的大国之君的过程。
作者还运用随事写人的方法,把主人公放到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场面和对话,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情的心理。人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在动态中凸现了各自的人性特征。
例如僖公三十三年。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先轸上朝,问起秦国的囚犯,晋襄公说:“母亲代他们提出请求,我就放走他们了。”先轸生气地说:“武人花力气在战场上逮住他们,女人说几句谎话就把他们在国内放了,毁弃了战果而长了敌人的志气,晋国快要灭亡了!”先轸不顾襄公在面前就在地上吐唾沫。
这种写法,如临现场,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01.03委婉巧妙的辞令
《左传》中记载了很多文才斐然的辞令。这是大部分当时的大臣给国君觐见的辞令,但是更多的还是外交场合的辞令。
春秋时代,贵族的文化,高度的发达,当时社会上盛行重礼尚文的风情,所以在外交场合非常讲究辞令之美,左传里面记载了很多,赋予文采的外交辞令,这些辞令的共同的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表面彬彬,实藏锋芒。
即使是两国交兵,在兵戎相见的时候,双方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
比如齐晋鞌(an)之战前夕齐侯与晋人的这段对话:
齐侯使请战,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诘朝请见。」对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齐侯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
齐顷公派人请战,说:“您带领国君的军队光临敝邑,敝国的士兵不强,也请在明天早晨相见决战。”郤克回答说:“晋和鲁、卫是兄弟国家,他们前来告诉我们说:‘大国不分早晚都在敝邑的土地上发泄气愤。’寡君不忍,派下臣们前来向大国请求,同时又不让我军长久留在贵国。我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您的命令是不会不照办的。”齐顷公说:“大夫允许,正是齐国的愿望;如果不允许,也要兵戎相见的。”
例如晋国子产即擅长于此,他多交凭借辞令之妙,使大国不敢对郑非礼。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实际上体现了周朝崇尚礼仪。
襄公二十五年,郑伐陈,子产向晋献捷,晋人三次责难郑国,都被子产巧妙地顶了回去,就连晋国赵文子也说:“其辞顺,犯顺,不祥。”,对郑国给予礼遇。书中记孔子对此发表评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这是《左传》辞令的普遍特点。
在论辩方式上,《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
例如,僖公二十六年。
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齐孝公说:“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小人害怕了,君子就不。”齐孝公说:“你们的府库空虚得就像悬挂起来的磬,四野里连青草都没有,仗着什么而不害怕?”展喜回答说:“依仗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太公辅佐周室,在左右协助成王。
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而不恐。”
成王慰问他们,赐给他们盟约,说:‘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害。’这个盟约藏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桓公因此联合诸侯,而解决他们之间的不和谐,弥补他们的缺失,而救援他们的灾难,这都是显扬过去的职责啊。等到君侯登上君位,诸侯都给予厚望,说:‘他会继承桓公的功业吧。’我敝邑因此不敢保城聚众,说:‘难道他即位九年,就丢弃王命,废掉职责,他怎么向先君交代?他一定不会这样的。’依仗这个才不害怕。”齐孝公于是收兵回国。
展喜抬出先王之命,表示鲁国有恃无恐,实为指责齐国“弃命废职”,违背礼义。其辞令优游婉顺,不卑不亢,而又绵里藏针,内含讽刺。这番辞令所以产生这番效果,主要还在于道义的力量。
《左传》中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里的分析见长。
例如,僖公三十年,秦晋两国围郑,郑大夫烛之武向秦穆公分析利害,便讲得坦率而深入,有力地打动了秦伯。
又如,桓公二年的臧哀伯谏纳郜鼎、僖公五年的宫之奇谏假道,也都有严谨细密,娓娓动人的特点。
《左传》虽以细密婉曲著称,但又不尚铺陈,不事夸张,无论记事记言,能都言简意赅,韵味悠深。富于文采,温文尔雅。
02 作品精解《郑伯克段于鄢》
本文记载了鲁隐公元年郑庄公在鄢地打败共叔段这一历史事件。通过这一事件,表现了春秋时期统治者内部为争权夺利而骨肉相残的斗争。
故事生动,以下为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文本内容分析:
周代社会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之上的,这种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礼为基本的人伦规范。按照礼的要求,血缘亲属之间应当互相亲爱,子女对父母、弟弟对兄长更应该尊敬和服从,这就是所谓的孝和悌。
这一切,在郑庄公家庭内部都被破坏了。姜氏只因偏爱小儿子,又支持共叔段用武力推翻郑庄公。而郑庄公对母亲不孝,对弟弟不慈,也完全违背了宗法伦理。
春秋时期,天下大乱,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诸侯相争,大臣篡权,郑国发生的这些事情,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这是天下大乱的开始,作者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把他们看作是祸乱的根源,违背了宗法伦理,给予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本文写作特点:
叙事详密,微婉含蓄,暗寓讽刺。
文章不仅写出了事件的全过各,而且前后有追叙以交代缘由,后有补充以说明后事。全文结构严密,层次分明,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引人入胜。
善于在叙事中刻划人物。
郑庄公狡诈、残忍而又虚伪。文中通过他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前后表现,特别是通过他和臣下的几次对话,表现了他的思想、性格和心理活动。使这个人物血肉丰满,跃然纸上。
语言精粹简练。
文中大量运用短句式,用语极为简洁省净,但又极为生动,对叙述事件、刻划人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