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不仅影响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
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孩子会有各种不同看法,有的孩子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有的孩子被称为“坏孩子”,有的被称为“调皮鬼”,各种各样的对孩子不同的定位
如果一个孩子不管是什么原因已经陷入到了一个角色中,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一辈子都要饰演这个角色?他会被永远禁锢在角色当中,还是能够从角色中释放出来?
人们用自己的刻板印象给孩子下了定义,并用自己行为和态度来表现给孩子
比如有的父母会认为孩子很笨,什么都做不好,时间久了就会形成对孩子的偏见,只要孩子有做不好的事情就会认为孩子太笨
长久下来孩子会给自己一个信号,我在父母的眼里就是个笨孩子,什么都做不好,慢慢的孩子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我放弃,这种影响是伴随孩子一生的
另外还有一种是好孩子的标签,也同样会给孩子成长带来压力,比如“懂事的好孩子”、“学霸孩子”,这种来自父母的好孩子标签,这种人设久了,孩子需要很多的付出去维持自己在父母和外界人心里的好印象,长时间孩子会形成一种心理压力,担心如果因为一时做的不好人设崩塌
在这种长时间的维持好孩子的人设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慢慢的失去自我,舍弃一些自己本身的性格,甚至会形成讨好型人格,特别在意外人对自己的看法,影响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那么应该如何规避这种无意的对孩子的造成的影响呢?
1. 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改变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引导孩子认识到新的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而不是停留在父母对自己长久以来形成的刻板印象,恢复自信心
让孩子认识到自己不是坏孩子,或者自己也不用一直做一个别人眼中的乖孩子,可以做一个独立的孩子,而不是活在别人给孩子设定的形象中
2. 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
在生活中,让孩子做一些自己擅长的事情,能够让孩子发现自己也是有优点的,而不是外人对自己的评价那么一无是处
3. 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
因为长期处于父母的否定认知当中,孩子可能对父母是处于仇视或者叛逆的状态当中,对于父母当面对自己评价或者说教会有抵触情绪,所以我们可以侧面或者通过他人之口表达对孩子的认可或者赞赏,这样会让孩子容易接受,慢慢改变孩子对自己和父母的印象。
4. 以身作则
父母自身要控制自己对孩子的态度,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对于孩子教导要有耐心,做事的时候可以通过自己去做,引导孩子跟着做,而不是孩子做不好就横加指责,增加孩子自信心
5. 记住孩子那些特别的时刻
当生活中孩子做出一些成绩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与孩子肯定,并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可以做到一些自己认为自己不能做到或者做不好的事情,甚至可以用文字或者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保留特殊时刻,传递给孩子,让孩子能够在遇到困难时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6. 当孩子又按照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你的感觉和期望
孩子不会像大人那样有自制力,可能犯得的错误过段时间就会忘记,还会再犯,作为父母,我们可以正常的表示自己的态度和对孩子要求,不用表达愤怒的情绪,孩子可以和父母正常的交流。
孩子是弱小的,我们身为父母应该给与保护和引导,而不是让孩子成为父母倾泻愤怒的工具
孩子被贴上了“标签”,这种影响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与足够重视
读书随笔☞《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