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7《认知觉醒》第六章 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清晰:一个观念,重构你的行动力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我终于发现与天性对抗是没有出路的,也隐约感觉到自制力强并不代表行动力强。
真正的行动力并不完全来源于自制力。
《系统之美》一书的作者德内拉·梅多斯告诉我们,世界上有一个底层的系统规律叫“增强回路”,它的发生就好比两个小孩子发生了争执,一个人打了一拳,另一个人就更用力地踢一脚,他们每一次的反应都会强化矛盾,升级暴力。
注意力的使用同样遵循这个规律,最初的选择会影响行为自动增强的方向。
一天才刚开始,注意力和情绪就受到了影响,面对困难、枯燥的工作时,就不容易进入状态了。
如果起床后我们能刻意避开轻松和娱乐的吸引,先去读书、锻炼,或者做些重要的工作,精力就会呈聚合状态,并自动增强。
再比如早起后先去阅读,读得越多,脑子里的问题和感触就越多,反过来又会产生更强烈的阅读欲望,回路逐渐增强。
注意力的增强回路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最初的选择,这也是老生常谈的道理:要事第一!
在增强回路的起点,做出有利选择所消耗的自制力是最小的,如果等负的增强回路形成,再想改变就难喽!
初始阶段,强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一旦进入正向的增强回路,你便能拥有强大的行动力——这正是增强自制力、提升行动力的秘密。
清晰力才是行动力
你并没有想清楚明天起床后是去跑步还是阅读,即使想清楚自己要干什么了,也不确定要去哪里跑,跑几公里,跑多长时间,穿哪套衣服,万一天气不好怎么办;不知道到底要读哪本书,从哪里开始,读多长时间;
一切都只知道个大概,这对提升行动力来说,是很致命的。
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一招建立清晰力
第一步:找一本普通的A5卡面抄,将纸页对折;
第二步:在上方写下当天所有要做的事,然后清空大脑,按权重将列出的事项标上序号,这样,目标就变得清晰可见;
第三步:收集一切可用信息,在页面左侧预测性地写下在某一时间段做什么,然后在底部统计“计划学习时间”和“可用学习时间”,这样,时间也变得清晰了;
通过持续的规划和记录,对自由时间的掌控变得越来越强。能够主动约束自己,总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什么事情最重要,即使不小心被各类消息牵绊,也能在自我提醒下快速跳出来,这一切得益于清晰力。
只有真正做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写与不写,完全不同。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差距可能就体现在最后那一点点行动上。
“写下来”就是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因为“写下来”会清空我们的工作记忆。
我喜欢在头天晚上睡前留出10分钟来做这件事,第二天早上再拿几分钟回顾,工作过程中不时地查看、调整。
一天24小时,在开始的时候多花点时间想清楚什么任务是最重要的,并提醒自己投身于此,这样,工作效率之高会超乎想象。
成长是个系统工程
从某种程度上说,有自己热爱的事,比行动力本身要重要得多。
清晰力,我们还需要拥有寻找目标的感知力、掌控自由的匹配力、指导万物的元认知能力
一切源于“想清楚”你陷入怠惰、懒散、空虚的情绪中动弹不得时,往往是因为你的大脑处于模糊状态。
确定最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要么知道目标,但没想好具体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去实现。
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给我1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一旦清楚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每日反思,我认认真真地审视了自己的状态和目标,也切切实实地体会到写作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你觉得学英语没用,是因为你看不到生活中有需要英语的地方。只有英语学好了,和英语有关的机会才会慢慢地出现在你的周围。
我此前一直强调“想清楚”的重要性,但当我们绞尽脑汁去想却仍然想不清楚的时候,就要依据前人的假设先行动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接近目标的本质,才能想得更清楚。
事实上,如果不行动,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毕竟依靠低维度的认知和经历,我们很难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思考很重要,但光想不做,贻害无穷。
当自己从来没有主动做成过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以为做成一件事很容易,于是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欲望和想法,而欲望越多,就越做不成事(见图6-7)。
凡事看结果。当你从现实结果中得到成长的真相时,什么“学习焦虑”“三分钟热度”“知而不行”就都不算事了。你会主动斩断幻想、专注一点、静心行动,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打破这些悖论的方法就是不计得失地先行动起来。
我在这方面体会颇深。如果我想养成一个习惯,通常不会以21天为标准,而是要求自己至少做半年。我相信一件事情要是能被持续做180天,它就会成为习惯。
用同样的路径,我养成了阅读、写作,以及每日反思的习惯。
如果你觉得别人讲的道理有理有据,而自己暂时无法反驳,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这件事,那就相信他们说的是对的,然后笃定地行动。
在实践途中,你自然也要保持思考,用行动反复验证他们的理论,不适则改、适则用,直到自己真正做到为止。
行动——知行合一
更使人困扰的是,道理知道得越多,行动力反而越弱,因为似乎总有更好的道理等着我们去发现。
“知多行少”就像是一个死结,越拉越紧,以至于眼看着自己成为“认知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却不知如何是好
曾几何时,我也是一个知而不行的人,凡事满足于知道,行动力极弱,很少主动、持续做成过什么事。真正促使我移去知行迷障的,是对大脑学习机制的认知,在这方面,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很大的盲区。
学习任何一门技能,本质上都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在建立连接。用神经科学的术语解释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受到反复刺激之后产生了强关联。
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进行足够多的练习,大脑中相关的神经元也没有受到过足够多的刺激并产生强关联,所以,即使我们能轻松理解骑自行车是怎么回事,但这项技能自己实际并未掌握。
在技能学习的路径中,仅仅“知道”是无法形成反馈闭环的,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让大脑相关的神经元形成强关联,反馈闭环才能经由“做到”这个节点得以形成。如果不去刻意练习,不去刺激相关神经元的强关联,这些美好的认知将永远不会真正对自己产生影响。
觉醒就意味着看清,意味着主动改变默认设置,并做出新的选择。
从大脑的学习机制推断,无论学习一项技能,还是养成一个习惯,背后都是相关神经元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关联过程。那么在一开始、在神经元关联很弱的情况下,做不好是正常的。
我们应该学会用更成熟的心态包容自己最初的笨拙,即使做不好,也要持续练习,给神经元留够关联时间。
当你每次产生一个想法时,带有这个想法的神经通路中的生化电磁阻力就会减少一些,就像在丛林里清出一条小路一样。一开始非常费劲,但是随着你经过这条路次数的增加,这条路也会开辟得越来越彻底,你所遇到的阻力也会慢慢变小。到最后,这条小路会变得平坦而宽阔。
只要不断练习,神经元之间的关联必然会越来越强,即使你感觉自己暂时在退步,也不要气馁,因为你可能进入了学习的平台期。
希望和耐心都藏在你的刻意练习里,藏在不断强化的神经元关联里,无论你是否喜欢这件事,只要持续练习,你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做得好,总有一天,你会真正体验到那种“做到”的快感。
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
当你凡事都以改变为标准时,你的成长路径会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