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追星,从来不吗?也不是,我当年也曾欣赏过“四大天王”、“小虎队”。把印有他们照片的海报和不干贴悄悄地贴在日记本上,偷偷地哼着他们的歌曲。而且每天越来越喜欢写日记,因为我的日记本里,有帅气的“四大天王”和可爱的“小虎队”。但是我不敢也不好意思把这些图片,像我同宿舍的梅子一样,大张旗鼓地贴在床头上。
那个年代,追星是不被认可的行为,更何况还是学业正忙的学生?梅子床头贴过的刘德华的海报,不止一次地被查寝的老师撕下来,扔进了垃圾桶,甚至于全校通报批评。但是梅子依旧我行我素。我们佩服她的“勇气”和“胆识”,也暗自惊讶于偶像的力量,居然让曾经品学兼优那么听话的梅子,可以不管不顾的违反校规。
我们青春的那个年代,如梅子的行为,已经算是最大胆的“追星族”了,绝对不会有现在那些明星粉丝们,又是刷礼物,又是全国各地到处追,甚至形成团队,为明星巡演助阵,摇旗呐喊的现象。
虽然岁月流转,追星,却在一代一代年轻人中延续。说实话,真的不反对追星,那是年轻的象征。但是不认可盲目追星,甚至于放弃学业,放弃工作,放弃自我,那样幼稚无知的行为,总觉得太不可思议。
而且,追星,不一定非得是影视歌等明星,也可以是科学家,文学家,某些领域里出类拔萃的人物。正确的追星需要引导,要让偶像的光环给予你向上的动力,如同明媚的阳光,让你的内心更加明亮,更加热爱生活,而不是放弃自我。
看过很多很励志的偶像力量的故事。最近读的一个故事是《读者》杂志上的那篇《高伦布》,讲的是林步阶年轻时候崇拜哥伦布的故事。因为崇拜哥伦布,他把笔名设置为“高伦布”。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高考恢复,为了走出山沟,考上大学,高伦布和大家一样积极投入备考。因为底子差,首战失败,高伦布数学居然是零分。大家笑话他,他却无所谓的耸耸肩,说:“哥伦布也曾被人看作是疯子、骗子,结果还不是发现了新大陆?他的伟大就在于,把看似不可能变成可能。”
从此,高伦布又开始废寝忘食地投入复习。可是单位取消了所有考生的“高复假期”,没有足够的复习时间,他竟然求同事到寝室里,用哑铃砸折他左手的小指和无名指,因此争取来三个月病假。用这三个月病假他完成了最后的冲刺,28岁的他在当年成人高考的最后年限,一举中鹄。数学曾经零分的他,把所有人眼里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他说:“哥伦布好比擎天的火炬,他照亮了我的一生。我们都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他用鸡蛋来表达,而我则选择了哑铃!”
这是偶像哥伦布的力量,给了高伦布积极努力的动力,和超常的智慧。
追星,是年轻人的行为,依然常常会被误解为冲动,幼稚。其实,追星也是青春飞扬的象征。正确的追星,就是如高伦布一样,把偶像的光环化成前进的动力,让你成为更优秀的自己,那才是,偶像最正确的打开方式,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