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的方程奇遇记”
闺蜜打电话来:“可乐被分到A班了!就因为五道解方程题没做对!我昨天哭了一夜,眼睛都肿了!”
我赶紧安慰:“A班也挺好啊……”
她更急了:“好什么好!考前我让她刷了100道题,连做梦都在写公式!结果考试题就换了数字顺序,她居然在等号两边画箭头,写‘请把x还到左边’!”
我差点笑出声:“你家可乐这是把方程当快递了?还得指定派送位置?”
闺蜜崩溃道:“最气人的是,她回来还理直气壮说:‘妈妈,这些题和练习的不一样,它们化了妆!’”
我提醒她:“你之前不是给可乐买过天平玩具吗?每天陪她玩‘数字跷跷板’,让她明白方程就是两边要平衡!”
后来可乐终于懂了:方程不是背答案,而是玩平衡游戏!
是不是很多孩子都这样?题目里的“小明”换成“小红”,“上海”改成“北京”,或者多加一句“停车前20分钟免费”,孩子立马懵圈?
其实不是孩子笨,而是他们没看穿题目的“新皮肤”,没抓住问题的本质,只会死记硬背。说白了,孩子缺的是“多动脑筋”的能力——只会按套路走,不会问“为什么”,更不会反过来想“如果换个方法呢”。就像可乐,被题目的“化妆术”骗得团团转。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还小,长大自然就懂了。”但问题就在这儿!如果只让孩子刷题背答案,不教他们动脑,以后遇到复杂问题照样抓瞎。
还有家长发愁:“除了报班刷题,还能怎么教?”
推荐《像律师一样思考》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方法、搭建了框架,以及建议,帮助我们学习教会孩子:如何像律师般分析问题,挖掘本质,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案例引导,让孩子学会多角度思考,打破思维定势,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小培养这种思维,孩子未来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一、多问为什么——多角度分析题目到底考啥
推荐《像律师一样思考》这本书,里面全是实用方法,教孩子学会“破案式学习”:。多角度分析
书中提到:
多角度分析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社交情感学习比任何以往都更为重要的现在,它提供了一种建立共情的实用工具;
更重要的是,多角度分析是跨年级、跨学科的律师式批判性思维模式的基础。
举个可乐的例子:
练习题:长方形周长20厘米,长比宽多2厘米,求长和宽。
可乐轻松解出:宽4厘米,长6厘米。
考试题:面积24平方厘米,长多2厘米,求长和宽。结果她还在用周长公式,直接卡壳!
家长可以这样教孩子:
当数学侦探:设未知数解方程(基础方法)。
当手工达人:把长多出的2厘米“剪下来”拼图,立马看出答案。
当会计算账:假设长宽一样(正方形),再慢慢调整。
当验收员:答案对不对?代入公式验算!
关键:题目换“皮肤”不怕,抓住本质就能拆解!
二、聊聊完美“病”,犯错也是学习机会
班里学霸小林,考试总前三名,考试时想用两种方法证明“0.999…=1”,但怕“老师没教过”被扣分,最后擦掉了创新解法。结果老师表扬的正是他删掉的方法!他回家大哭:“我明明想到了,但不敢写……”
书里提到:越优秀的孩子越怕犯错。某小学调查发现,85%的学霸会放弃“可能出错”的新方法,普通学生反而更敢试。
例子:面对学霸小林这样的孩子
家长可以这样做:
孩子做错题时,别急着批评,问他:
1.“这题有哪些搞笑的错误解法?”
2.“这些错误里,哪个最接近正确答案?”
让孩子从“怕错”变成“找错”,才能真正开窍!
三、像律师一样思考
书中说:
帮助孩子从一个决定开始:谁应该获胜?什么是最好的行动方案?你会选哪个人?然后他们宠臣规则、法律、数学性质、语法规则、科学理论或其他有利于证明他们观点的逻辑基础。
书里教了“破案框架”(DRAAW+C模型):
DRAW + C 框架
Decision(决定)谁应该赢?你会选哪个人?
Rule/Law(规则/法律)此案使用的规则或法律是什么?
Arguments plaintiff will make(原告论据)原告将使用的所有证据、事实和论据
Arguments defendant will make(被告论据)被告将使用的所有证据、事实和论据
World(世界)从宏观视角看,为什么你的决定比其他决定对世界更有利?Conclusion(结论)将决定作为绝对结论。
我们使用这个“破案框架”来以去不去参加学校的这次研学为主题 来做个示例:
1.结论:我要选哪个方案?
2.规则:学校规定、家庭原则是什么?
3.原告理由(支持方):比如“不去研学因为内容无聊、费钱”。
4.被告理由(反对方):比如“老师说能学知识,同学都去了”。
5.世界影响:如果大家都这么做会怎样?
6.最终决定:结合所有分析做选择。
比如孩子不想参加学校研学,用“律师思维”和他一起分析:
原告(不去):研学内容老套、费钱、怕被同学嘲笑。
被告(去):老师说能学知识,同学都去了。
法官(孩子自己):根据家规、兴趣、性价比,最终决定——“不去!用这钱买游戏卡更香!”
关键:教会孩子理性分析,不被“别人都去”绑架。
日常可以玩“小法官游戏”:
“这道题原告(解法A)怎么说?被告(解法B)怎么辩?”
“如果你是法官,选哪种方法?”
未来需要的是会思考的孩子,不是背答案的机器。可乐把方程当快递,小林不敢写自己的解法,都是因为咱们太在意"标准答案",忘了培养他们"敢想敢试"的本事。
与其逼孩子刷100道题,不如教会他们“像律师一样思考”——多问、多想、多试错。学习就像破案,越动脑越有趣!
别让孩子当“答题复读机”,教会他们“破案式学习”,未来才能见招拆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