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分析矩阵(EFE):余额宝
EFE矩阵是对经济、人文、政法、技术与竞争五个来自外部经营环的总结与评价,是外部分析的重要产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步骤建立EFE矩阵:
1)列举所有影响产品的主要外部因素,包括机会和威胁两个方面,尽可能使用百分比、比率或数字...
2)为每个因素从0.0-1.0赋予权重。权重意味着该因素对产品影响的重要程度,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机会),也可以是负面的(威胁),所有权重系数的总和必须等于1...
3)为关键外部因素从1-4进行评分,该评分反映了产品对该因素的敏感度。其中4=很好,3=高于平均水平,2=在平均水平,1=很差。评分应该反应产品战略的有效性。
4)用每个因素的权重乘以其评分,得到每个因素的加权分数
5)将所有因素的加权分数求和,即得到产品的加权总分
无论EFE矩阵中关键机会和威胁的数量如何,产品最高可能的加权总分为4.0,最低可能的加权总分为1.0,从而平均加权分数为2.5。加权总分为4.0表明产品对外部的机会和威胁有很好的响应,换言之,产品能够很好的利用自身优势趋利避害,反之,产品不能有效的利用优势,避免威胁(优势与劣势在后续部分讲解)
EFE只是一个工具,衡量其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取决于它所记录的内容。内容是对外部坏境进行广泛探查与情报搜集后的结果,也是衡量产品能否切实可行的根本依据。EFE的制作不是叠罗汉,对于哪些因素应该纳入表格进行后续评价是一个反复权衡与斟酌的过程,切忌见风就是雨的瞎折腾,导致大量不合时宜或节外生枝的垃圾因素混入其中,模糊视线。另外,切忌不要在表格中加入过多的分析性言论,只需找出那些客观存在的因素并将之一条一条的列入其中即可,而最终导出结论的分析性工作一定是建立在所有既定因素基础之上的综合考量,它需要在完成接下来的内部分析工作之后展开...
总之,务必记住请下面这些话:
1)机会,有些是市场给的,有些是人创造的...
2)小机会也能成就大事业...
3)工具是死的,思维是活的....
4)战略是一种动态博弈,而不是被动屈从...
5)规则是用来突破的,底线是需要探查的...
6)直面威胁,冷静分析,沉着应对,从容不迫...
7)数据重要,但原理、法则、规律更重要...
竞争战略
竞争理论之父迈克尔波特曾经在他的名著《竞争战略》一书中对竞争战略的基本概念与目标做了明确的阐述:
“竞争是企业成败的关键。竞争决定对企业经营业绩有所贡献的各种活动是否恰当,例如创新、有凝聚力的文化或者有效的实施。竞争战略是要在竞争发生的宏观舞台上追求一种理想的竞争地位。竞争战略旨在针对决定产业竞争的各种作用力建立有利、持久的地位。”虽然,这句话念起来有点狗屁不通,但我们基本上可以认定是翻译水平过低,而非大师本人之过啊...
波特竞争战略的指导思想与分析工具
波特教授的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为企业应该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竞争优势、进而获得有利市场地位提供了充分的指导思想、理论框架与研究工具,其中,最具影响力,又能直接应用于IT产业,成为产品经理日常工作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工具的包括:三种基本战略(其实只有两种,因为目标集中跟差异化可以统一为聚焦战略)、五力竞争模型与价值创造活动...
通过你的手机,打开任意一个APP市场,搜索任意一个关键词,比如,交通违章。瞬间,玲琅满目的同类产品应接不暇,让你无从选择,于是,你开始关注它们的评分,当你看到所有应用的平均得分还不到3分的时候,而得分最高的也只有4分的时候,你彻底的绝望了...
这些产品都是雇了人,花了钱做出来的,然而其中的大多数却没有为社会带来任何福利,产生丝毫价值。这叫IT产业的产能过剩,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我们国人的商业思维是何等的落后啊...
理解竞争的本质首先要理解市场的本质
我们可以将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按功能分为两大类:需求方与供给方,两者的彼此互动形成了市场。互动中,标的是商品,目的是交易,结果是价格。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商品的价格不以人的意志为转变,它的基本成因来自于市场的互动。然而,站在供给方的角度来说,无论他们是出售商品还是提供服务,摆脱市场机制约束,获得更大的自主控制权,进而为公司谋取更大的利益是他们共同的夙愿。是的,愿景很美好,问题怎么实现呢?...
垄断者如何操控价格
商品的价格由市场的供需函数决定,供不应求则价格上涨;产生过剩则价格下跌,这是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垄断者就可以随意的给商品定价,显然,如果价格定得太离谱,需求方拒绝购买就完了。垄断者真正用以操控价格的手段是控制供给量,使得某种商品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进而间接导致价格上涨,因为,整个市场只有他一家提供这种商品...
前些年的大蒜卖到10块钱一斤,这并不是某个人定的价格,而是大量的投机商在上游建仓,控制的大蒜的供给。这个标的选得太绝了。大蒜是什么?作为老百姓,我们减少对大蒜的采购量就行了,那对于成千上万的餐馆来说呢?
还有遍布于大江南北,需要大蒜作为原材料的食品加工商,再贵他们都得承受,唯一的办法是将成本向后端传到,让消费者承担。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之父,他于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首度开启了经济学的宏伟殿堂全书分为五篇,从不同角度深刻解读了人类财富增长的奥秘与根源,被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然而,亚当·斯密却在本书第一卷的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和作用中论述商品价值的的劳动价值论一节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语:
“有必要注意‘价值’这个词有两种不同的含义,有时表示某一特定物品的实际用途,有时表示占有该物品所带来的对其他物品的购买力。前者可以称为‘使用价值’,后者可以成为‘交换价值’。具有最大使用价值的物品往往很少或根本没有交换价值;反之,具有最大交换价值的物品往往很少或根本没有使用价值。例如,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但我们不能用它购买任何东西,也不会用任何东西和它交换。相反,钻石虽然没有什么用途,但常常可以用它交换到大量的其他物品...”
这叫,修女也疯狂,伟人也扯淡!黑格尔、马克思、牛顿、爱因斯坦个个如此,亚当·斯密当然也不会例外...当然,说的权利比说什么重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这就是历史上那个著名的水与钻石的悖论,事实上,包括亚当·斯密终在内的前后两代经济学家始终未能破解这个谜题。直到100年后的1870,在几位奥地利的新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边际主义”思想的理论框架下,水与钻石的悖论在才最终得以破解。事实上,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证据就在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为《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的诗当中,该诗包含这样一段“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新年逢吉日,满月乞名时”。是的,所谓的水与钻石之谜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物以稀为贵,只不过我们中国人都是实用主义者,没人会有兴趣去思考这句话背后的原理,也就是“何以物以稀为贵?”...
在“边际主义”诞生以前,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商品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存的价值最终决定了商品的价格。而“边际主义”彻底颠覆了这一思想,在他们看来,对商品价格起决定性作用的并非商品的客观价值,而是人主观意愿。今天的体验经济充分证明了该理论的正确性...
可以说,“边际主义”思想是古典经济学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所催生的一系列经典概念,包括边际效用、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利润、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替代率等,成为支撑现代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凯恩斯经济学)诞生与发展的重要基石。边际思想主要研究实体数量(不仅限于商品)与效应的关系。有时候,实体数量的增加会带来正面的效应,比如,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供给方每增加一个新产品的产量,其最初的生产成本会呈现递减趋势;而有时候,实体数量的增加会带来负面的效应,比如,需求方每增加一个相同产品的消费,所带来的满足程度也会呈现递减趋势。无论是需求方还是供给方,经济体中的任何成员都在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点,对边际思想的研究就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
破解水与钻石之谜
水与钻石之谜的破解正是基于边际思想中的这样一条理论:
“消费者每增加一个相同产品的消费所带来的满足程度将随着数量的增加而递减。价值是物品同人的需求的比率,价值取决于交换当事人对商品效用的估价,或者说,由效用和物品的稀少性决定”...
该理论在经济学领域中的专业名词叫做“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了更为直观的阐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后背的原理,奥地利新古典经济学家庞巴维克编了一个著名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