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期,生机陡断,开始害怕衰老和死亡,时刻面临灵魂深处的拷问,活着的价值是什么?
《发展心理学》一书解释中年期的含义,中年期又叫成年中期,通常是指从35岁到60岁这一段很长的时期。在中年的时候,生命中的可能性正在一点点消失。
年轻时一些想做没做成的事,可能永远也做不成,一些想在一起而没在一起的人,可能再也不会在一起,生机好像突然断了,生命的无意义之痛时不时扎你一针。
《醒来》的作者提到“生机”时,有一段妙趣横生的评论,他略带调侃的语气说道:“生机到底在如何运作,我们完全不能明了。普通人应对“生机”枯萎的方案很简单,那就是去“生育”—我们被一种强大的欲望(不只是性欲)所驱使,想尽办法要去搞出一个新生体”来。
而这个“新生命体”在头二十年里几乎什么也不用干只需负责“生长”就行了,甚至越是呆萌无用,就越是能激发出你的爱怜涌至。
“生长”本身,就是“生机”的最佳显化方式。正因为孩子的“生长”可见,所以他们就是抵御“生命无意义”的最佳载体。
孩子们的存在封印了那个无意识的深渊,普通人往往会就此止步,终其一生不再去探究、不再问“为什么”……只是当孩子大了,那份惶恐又会卷土重来——只能通过逼婚等手段再获得孙辈的生机。
所以,这位姑娘,如果你觉得自己不是舍生忘死的“探索者”,就请去制造一个孩子吧。
因为无论现在你有多么自由、惬意,到了某个特定的年纪,也一定会感受到难以承受的“无意义”之痛。而那种痛,就是“生机”进入枯萎期的警告信号。
相信我,除了活蹦乱跳的“熊孩子”,世俗中的任何成就和情感,都无法与之相抗。”
记得当时读这本书时,这段话着实令我忍俊不禁、拍案叫绝。这把姑娘们可歌可泣的爱情和伟大的女性调侃成啥样了。这难道是真相,那真相还是不能知道太多,要不想象的空间全化为乌有。普通人的现实乏味到30岁以后就是在单调的机械重复,可怕极了。
生活重复,工作重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的只有年龄,多了只有皱纹。难怪有女性朋友说50岁时想要去瑞士安乐死,因为又老又丑又没钱的生活,她并没有勇气熬下去。当然,想去安乐死的前提也得好好工作,攒够钱去。
话说回来,在中年的时候,人们很容易把这种恐慌误解为衰老引起的。
所以,对于变老这件事,有些人就可能变得非常抗拒。一些男人开始拼命跑马、寻求婚外情,想重新体验青春的激情。女人则精心打扮自己,打美白针,打玻尿酸,打肉毒杆菌,害怕因为变老而失去性魅力,没有人疼爱。也有一些人把生机寄托在钱财、名声这些可见的东西的积累上。
对很多年轻人说,不断折腾,不敢松懈,就是害怕过那种“一眼能看到未来”的生活。
可是到了中年以后,很多人的生活真的一眼看到了未来,这也可能是很多人35岁后还想要生个二胎的原因,大概是想要多一点生机和可能性。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其实这个版本是大多数男人,故事讲的是有个中年男人表面上过得还不错,但他却总觉得心里发虚。
他深深地觉得,自己这辈子好像没有做真正有意义的事。
虽然他做事非常积极,这半辈子也过上了还不错的中产阶级生活,可这种要命的空虚感,一直折磨着他。
美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说,每个人都要直面人生的四个根本命题:死亡、孤独感、自由与责任,以及生命的意义。
对抗死亡的一个重要办法是影响力,如果一个人虽然死去,但他对这个世界还存留着影响力,那么就意味着他仍然存在着。
男人的中年危机,也可以理解为对抗死亡,男人也得“生”一个“孩子”,如果没“生”,或者这个“孩子”质量很差,就会有严重的中年危机。男人要“生”的这个“孩子”,可以是作品,可以是事业。
男人要“生一个孩子”,并且这个“孩子”能茁壮成长,然后在自己死去后,自己的“孩子”仍然能影响着这个世界,影响力也是“繁衍”的一种形式。在亚隆看来,这是免除死亡带来的虚无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甚至是根本方式。
心理咨询师陈海贤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年期危机的解决方案,并不是追求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转变。
但是,也有一些人,人到中年以后,反而开始渐入佳境。他变得更成熟、更有经验,也更有创造力。一些人开始摆脱了“小我”的限制。他们的人生境界也因此开阔起来。”
在埃里克森看来,创造就是一种特殊的繁衍形式。
创造一个作品就跟生一个孩子一样。原因就在于,创造就是通过你的劳动,把某些你之外的东西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而一旦它诞生了,它就会独立于你存在。也因为不断把独立于你的新东西带到这个世界上,创造就变成了一种突破自我限制的形式。
所以很多从事创造工作的人,不容易有停滞感,永远生机勃勃,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做事务工作的人,会在中年时陷入焦虑,并希望转向创造性的工作。
当然,还有其他解决方法,萨蒂亚说:“我们觉得工作重复,是因为很多时候做的事情只有改善性价值,比如,不断处理各种工作上的问题,虽然这种工作也很重要,但给人带来的成就感很小,容易让人失去动力。
解决方案就是,多做有存在性价值的事情,也就是能让你感受到生命意义和自我成长的事情。比如,在工作中发起一个小项目,或者在平时发展一些新的业余爱好。
这些事情的重要性可能不如你的本职工作,但它们都属于有存在性价值的事情,能很好地平衡重复性工作带来的空虚感。”
这大概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奔小康,有点资本追求美好生活之后的事。近些年跑马的热度,无数中年人像打了一大桶鸡血一样,已经说明了存在性价值的重要性。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走到中年期这一阶段,如何焕发生机是至关重要的。查阅了这么多资料,获得了很多洞见,好像明白了人到中年期一定会遇到某些关卡。
如何跨越过去,自我升华,有智慧的学者告诉你,去“繁衍”吧,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影响力吧,去彰显自己的独一无二吧,去活得更开阔吧。
这当然是很难很难的事,有价值的事从来都很难。但是,至少临死前的那一刻,你不会遗憾,在应该争取的时候,你那么容易就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