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温阳固脱、益气升提等作用,常与穴位搭配使用,调整经络局部或整体阴阳,调节机体气血精津液的生成与运行。神阙穴即为生活中所说的肚脐眼,具有培元固本、回阳救逆、利水固脱、调理肠胃等功效,是临床常用穴,可涉及内、外、妇、儿、保健等多个应用范围。
夏天贪凉,喜冷饮或长时间吹空调不慎受凉开始上吐下泻,气血津液大量丢失,精神疲乏,懒言少气,手握无力,头晕眼花,茶饭不思,于是开始自觉的“对症下药”,至药店购药自服,或者去医院挂水,当然家里有艾条也可以尝试温和的灸一下神阙穴,从中医理论上说,这种情况属外寒内袭中焦脾胃,一方面阻碍脾的健运,中焦水湿停聚,出现腹泻;另一方面影响胃的受纳腐熟功能,使之浊气不降,逆而呕吐,基于这样的病理基础,温运脾气、和胃降逆、祛除外寒、渗湿止泻则为必要的手段,神阙穴温和灸或者隔姜灸相信会有意外的收获。
在肛肠疾病中,有一种较为常见的病叫脱肛,常见于老年、大病之后、重大手术、大失血、儿童等中气大亏下陷的人群。它出现的中医原理是中焦脾胃气虚较甚,脾一个重要的生理特性是维持体内脏器的位置稳定,支撑脾这一生理特性的重要支点则是机体中气的充盛,才能充分发挥其升提固摄作用,对于这一类型的脱肛,通常采用补中益气的原则,灸神阙穴也可以作为一种不错辅助措施。
中医对痛证的病机大致分为两种,或不通则痛,或不荣亦痛,女性痛经也是基于这样的病理机制,比如寒邪停滞胞宫,使其经络挛急收缩,脉中气血凝结阻滞,加之瘀血阻滞经脉,经络血脉不通则痛;或肾阳不足,经络血脉失于温养,不荣而痛。解决痛证的问题,一方面使脉络通畅,一方面保持机体基本物质充沛(气血精津液等),神阙穴是培元固本要穴,配合艾灸可发挥其温阳散寒通络祛瘀、温补阳气、濡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阖等作用,既能解决痛的“不通”,也能解决其之“不荣”。
在小儿遗尿中,因先天肾气不足,膀胱失约而致遗尿,可选用神阙穴配合艾灸治疗,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各个器官组织均未发育成熟,相应的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的功能也尚未完善,肾为先天之本,其蒸腾气化功能掌控膀胱对于尿液的生成与排泄,基于小儿的生理特点,常有肾脏虚弱,肾与膀胱相表里,肾虚藏泄失度且膀胱失于温养,约束无力而发生遗尿,通过艾灸神阙穴温补先天元气,也是治病求本的一种方法。
另外,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条件,日常生活中通过艾灸神阙穴能够激发正气内存于机体,从而不易受邪气的干扰而发生疾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同时,人体生长壮老矣也是体内脏腑经络功能从发育到成熟及衰落的过程,激发体内的正气,能够延缓脏腑经络的衰落过程,从理论的角度来说,艾灸神阙穴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注:图片来源于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