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一个美丽、宁静、安逸、隽永的湖。它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是宏伟的,不常游玩的人,不住在它岸边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但是这个湖却以深邃和清澈著称,是值得给予突出的描写。这是一个明亮的深绿色的湖,是松树和橡树林中央的岁月悠久的老湖,除了雨和蒸发之外,还没有别的来龙去脉可寻。在九月,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衬着远处的松林而发光,把大气的一层和另外的一层隔开了。到了冬天,湖面结冰了,像湖水一样,瓦尔登的冰,近看是绿的,可是从远处望去,它蓝蓝的很美,你很容易就辨别出来,那是河上的白冰,或是四分之一英里外湖上的只是微绿的冰,而这是瓦尔登的冰。
这个美丽的湖,吸引了一个叫梭罗的人,这个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崇尚简单自由生活的美国作家,深深的被这片湖水所吸引,决定留下来,为爱和澄净与瓦尔登湖相伴。他开始建造木屋,开始渔猎,开始耕耘,并每日在瓦尔登湖的陪伴下,思考写作:“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进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在这些日子中,他用记日记的形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悟到的点滴一一记录下来。从而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虽然这本书写成在十九世纪中叶,但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全书由十八篇文章组成,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梭罗对瓦尔登湖的热爱,对小屋的热爱,对山林的热爱,对林中小动物的热爱。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脾。这本超凡入圣的好书,它所传递出来的亲近自然的思想,让世界所有的人为之怀念。
一百多年过去了,虽然在当时梭罗的所作所为是反主流而行,但他倡导的朴素、真实、清醒、自然的生活方式,即使到了科技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仍然是积极向上,与当下的我们回归田园生活,保持安宁没有烦恼的心态,过好生命赋予的每一天的想法不谋而合。梭罗在书中提到:“生也好,死也好,我们仅仅追求现实”,是的,现实才是生活所应该追求的全部。
梭罗曾描述了在森林中一个人生活所特有的感受的寂寞。他并没有直接描述,而是通过其他一些动物来反衬心中的感觉,“牛蛙呜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杨和松柏.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如镜的湖面一样,晚风吹起来的微波是谈不上什么风暴的”。虽然寂寞使梭罗“几乎不能呼吸”,但他认为这并不是生活中最可怕的,因为“宁静不可能是绝对的”。
在梭罗选择隐居生活的这段时间,并不是不想看到其他人。而是如他所说:“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喜爱交际,任何精神旺盛的人来时,我一定像吸血的水蛭似的,紧紧吸住他不放。”他与渔民、猎户、诗人和哲学家来往,一起交换生活的意见,因为梭罗的心里,来到这个森林的人,都是“朝圣者”。
看,春天来临后的瓦尔登湖,湖水终于开冻了,春光来临之前的一切琐碎事,都在春光的照耀下变得微不足道。太阳的光线形成了直角,温暖的风吹散了雾和雨,就这样,新的生命开始了自已的生活。梭罗是这样盛赞春天的:“春天的来临,很像混沌初开,宇宙创始,黄金时代的再现。”同时,梭罗也向所有的人宣讲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理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像活动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无尽地注入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
诗人海子,在他生命终结的时候,衣兜里装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瓦尔登湖》,也许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如“瓦尔登湖”一般,透着明澈,闪着纯粹,要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本真的状态。
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焦躁总是裹挟着急促,但却不妨碍人们心中对自然风光和慢生活的追求与憧憬。也许,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瓦尔登湖水。让我们像梭罗一样,对着心中的瓦尔登湖水说:“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或的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