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声音专家Julian Treasure在TED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我们正在丧失倾听的能力”。他说:“我们交流过程中60%的时间都是用来倾听的,但其实我们并不擅长倾听,我们只保留了25%所听到的内容。”
书写、录音、影像的发展,使我们的记录方式不断升级,但在精准倾听上却越来越差。噪音污染,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变得浮躁,不屑于去倾听,也疲于去倾听。
更令我们担忧的是,很多孩子听的习惯和能力也在逐渐弱化和被忽视。不仅学习上遇到障碍,学习力减弱,人际交往能力也受到影响。
在很多家长的意识中,往往会忽视听的重要性,认为说比听更重要,更不会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听的能力。
小辛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活泼、开朗,她特别喜欢交流,喜欢表现,喜欢和同学、老师分享趣事。
开学刚一周,小辛的妈妈就被老师请到了学校。老师说小辛思维活跃,积极热情,敢说爱说,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小辛表现欲太强。每次老师问问题,她都会一直把手举得很高,若老师没有叫到她,就明显不高兴了,有时还会生气发小脾气或小声嘟囔几句。
有时,老师提及一个话题,小辛就会迫不及待地和同桌,甚至前后桌的同学讨论起来。小辛思维活跃,脑子常常冒出很多想法,即使老师正在讲课,她也一定要立刻插话提问。
爱问问题本来是好事,但有时,问题的答案老师很快就会讲到,只要再耐心听一会儿,就会知晓。而有些问题和讲课的内容没有关系,老师让小辛先集中精力听课,课下老师再帮她解答。但这时小辛往往沉浸在自己的问题里,注意力分散。
在和其他同学交流时,小辛特别喜欢插话,她经常打断别人的发言,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小辛表达太迫切,一些同学就只好给她“让路”,慢慢的别人都不太喜欢和她做朋友了。
有一天,她找到老师委屈的说:“老师,同学们都不和我玩。”老师只好开导小辛:“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非常好,可倾听别人也很重要。如果你能做个耐心的听众,在表达时也排排队,朋友们就会回来了。”
老师给出的结论是:小辛表现欲太强,常常专注于自己的想法,没有养成很好的倾听习惯。
回家后,妈妈发现老师提到的情况,小辛在日常生活中也很突出。小辛会在爸爸妈妈说话时,随意地打断,问:“你们在说什么”,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回答她,她就会很焦躁,反复问。
如果她有问题要问,无论父母是在打电话,还是在和别人交流,她都会立刻插话,提出自己的问题,没有等一等的意识。
一线教育专家发现听的能力较差的孩子,在课堂上会存在一些问题。
1.喜欢问,却不善于听
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热情、积极、爱问问题,但却不容易静下来,认真倾听和思考。就像安布罗斯·比也思所描述的那样:“当你想让他听的时候,他却非要说。”
这样的学生往往在听上更薄弱一些。
他们常常有选择性地听。他们喜欢听有意思的东西,小故事、小视频很容易吸引他们。对于复杂的,抽象的,太麻烦的内容,则自觉屏蔽,如果认为课枯燥,甚至马上“不听了”。
他们常常带着情感色彩去听。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听还是不听。老师的声音、衣着或偶然的某句话,都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然而,听课要求孩子带的是大脑,而不是情绪。
他们还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分散注意力。脚步声,开门声,铅笔掉落的声音,都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坐得住,却听不进
小轩是个安静的姑娘,她上课的时候总是正襟危坐,眼睛一直盯着老师。老师很享受小轩听课的状态,但老师每次让小轩回答问题,她都支支吾吾。后来老师注意到,小轩虽然给人感觉很认真,她的听力和思维却没有和老师协调一致。
有些孩子听课的状态带有欺骗性。他们会假装安心听讲,但眼光游离,脑子放松,不能及时准确地捕捉到重点内容。
3.笔记漂亮,却听不好
很多孩子听课时,喜欢把内容详细记下来,过分追求笔记的风格和形式,却忽视了讲课的内容,看似很忙,效果却不理想。
上课是一个主动倾听,积极的思考过程。笔记只是辅助手段,需要要有选择的记录。过分对老师讲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反而影响听课效果。
培养听的能力需要有专注的倾听习惯,有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有对所听内容的辨析能力以及排除干扰能力。
1.家长成为好的倾听者
孩子想参与大人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时,父母常常会说 “一个小屁孩,懂什么?一边呆着去。”“你还小,不懂,听妈妈的。”
父母不屑于倾听孩子的表达,孩子也很难养成倾听他人的习惯。
不被倾听的孩子,便觉得不被尊重,于是常常把自己的想法藏起来,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久而久之会变的沉默、压抑,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和自卑感。而有的则滑向另一个极端,变成“杠精”。心理学家提示:“如果父母从不听孩子说话,孩子长大后往往要经过许多年才能恢复自信。”
好的家长,首先是优秀的倾听者,做好榜样,让孩子看到什么叫倾听。
倾听孩子说话时,父母首先要端正姿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让孩子感受到你的耐心、真诚和尊重。如果有不同意见,允许孩子保留自己的观点。千万不要只是表面上倾听,实际上却无视孩子的感受,千方百计想出一些理由来反驳和否定他。
家长乐于倾听孩子,孩子就更乐于倾听别人,也会有更开阔的心态和思想,能接纳不同观点。
2.纠正不良习惯,培养听的能力
日常生活中,一些父母认为无关大碍的做法,却成为培养孩子听的习惯和能力的障碍。
①纵容孩子的插话
大人们在交谈或聊天时,孩子若有问题或需要帮助,常常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插话。这时,很多父母往往中断谈话,转头先解决孩子的问题,让别人等着。这就是无意识的纵容了孩子插话。
纵容孩子插话,不仅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更会打扰到孩子的倾听能力。长此以往,孩子常常无视环境,无视对象,想说就说,渐渐就忘记了听而重在于说了。
孩子插话时,父母要对孩子说“宝贝,请等一等”。 如果不是紧急的事情,要让他等到家长说完,允许他说的时候再说。这个时候等一等,不仅提高孩子的倾听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耐心、记忆力、专注力等。
②因小事打扰孩子说话
孩子兴高采烈地讲故事,稍微有些小小的错误,父母便立即插话,及时纠正。
孩子兴致勃勃地画画,涂色涂到了画面外面,父母立即提醒,“涂到外面了,注意点。”
孩子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正在好奇地观察,父母立即说,“脏,快扔了。”
父母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扰孩子,不仅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及探索精神,更会打扰到孩子听的能力。
习惯是会传染的,习惯了被人打断就会习惯去打断别人。孩子不会意识到这有什么错,因为他们一直习惯了被打断。
③不给孩子安静的时间
很多父母喜欢活泼开朗,能说会道,爱表现的孩子。对安静、腼腆、内向的孩子,则过于担心焦虑。
他们会不停地和孩子说话,向孩子提问,即使是废话和无意义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这样能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如果孩子安静的思考,不愿回答,他们还会动怒或训斥。
父母要给孩子一些安静和独处的时间和空间,让他学会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
3.掌握听的技巧,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老师不能把知识放进你的脑子里,实际上,你应当自己从老师那里搜索,捕捉知识。掌握一些听的技巧,尤为重要。
Julian Treasure 提出5个提升倾听能力的简单技巧:即“安静”、“混合器”、“品味声音”、“倾听状态”以及“RASA”。
一个好的倾听者,要能够让自己安静下来,能用心去听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听出感觉。在嘈杂的环境中,能辨别出一些独立声音。
“RASA”中的“R”指的是 RECEIVE (关注),“A”代表APPRECITE (赏识),“S”代表SUMMARISE (总结),第二个“A”则指ASK(询问)。
也就是说,在与人交谈时,要关注与你交谈的人;要做出反应(比如对,不错等);还可以总结一下他说的话和表达的意思;并提出一些问题,帮助更好的理解。要学会一边听,一边思考,就必须先学会一门困难的技巧——集中注意力。
阅读是孩子提高专注力的重要方法。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训练孩子捕捉关键词和线索的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和孩子一起开展朗读和听力对抗赛,轮流为对方朗读,听完后复述所听的内容。
在生活中,对孩子说的话,只说一遍,不要重复或过分唠叨。
让孩子听喜欢的声音,包括喜欢的歌曲,下载一些优质的故事或文学读物录音给孩子听。
在一些嘈杂的场所,让孩子有意识的从中分辨某些声音。
听的能力是“文明人的标志”,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只愿说而不愿听,是贪婪的一种形式”。帮助孩子建立起听的习惯和能力,会让孩子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