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在他的《干法》一书中记录了他的一段话:
“最佳”这个词,是同别人比较,意思是比较起来是最好的。这是一种相对的价值观,因此,在水平很低的群落里也存在着“最佳”。所以,我们京瓷的目标不是“最佳”,而是“完美”。“完美”同“最佳”不一样,它是绝对性的,不是同别人比较,而是它自身具备可靠的价值,因此,不管别人如何,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超越“完美”。
每次读稻盛和夫的文字,就觉得这是一个意志坚定、踏踏实实做事的人,他的字里行间透露的都是积极乐观,也很神奇的会让我焦躁、消极的情绪慢慢的消失。
这段话也是如此,让我原本焦虑的跟身边的人对比乃至于网络上那些看不见摸不到的对手比较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生活里除了自己这个最大的敌人,其他的都是过客。
实际上“最佳”这个词读起来就让人感觉到焦虑,始终是通过跟别人的对比得出的一个标准。
就像我们在学习当中要成为班级里成绩最好的那个、分数要成为全校最高的那个。
首先这并不是绝对的完美,就像稻盛和夫说的每个群体都会有一个最佳,但是如果这个群体本身的水平有限,那这个“最佳”便是没有比较意义的。假使我们在一个很好的学校但是成绩很差的班上,差班上成绩最佳的那个学生,可能还不如成绩很好的班上最后一名的成绩,这个最佳便失去了某种比较的意义。
此外假设没有达到“最佳”,便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对于自身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反而不利于之后的发展。
就像之前很多在高考备考中因为没有办法赶超别人而跳楼的学生,他们的成绩标准便是“最佳”,在现有的群体中的水平达到最好,一旦没有达到便自我怀疑、自我施压。
在我看来,“完美”更贴近于对自我的要求。
对自我的要求可以让我们变得没有那么焦虑,我们要做的不是在自己的圈子里做到最好,而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并且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他在文章当中举了一个松下公司订单的例子,松下对产品的质量要求高,但是在价格上却把京瓷的成本压的很低,很多厂家抗议之后便放弃了与松下的合作。
但是稻盛和夫却始终一言不发的接下松下的单子,不断创新减少成本,最终京瓷在东京的整个行业当中都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京瓷原本是一个破落的小工厂,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可言,但是在稻盛和夫的带领下,成为世界闻名的大企业,跟他本人对于“完美”的正向理解是分不开的。
先确定一个正向的目标,然后踏踏实实的去干,不管发生任何困难,都要拼尽全力去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
“乐观计划,悲观规划,乐观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