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的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里时是非常痛苦的。
此一路,忧心忡忡,恐怕也是苏轼一生中唯一没有心情“游山玩水”的一次了。途径扬州时,苏轼曾想投河自尽,以了此生。但终究没有这么做,他想到自己如此死去,必会落得个“畏罪自杀”的罪名,也给他的家人朋友更是带来巨大的灾难。
一个月的时间,一行人到了京城,苏轼开始在狱中接受审问。政敌门知道这是唯一一次机会,誓必要说服皇帝杀掉苏轼,以绝后患。连番的刑讯逼供使得苏轼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承认了自己有些作品是对当时的新政做了讽刺,比如: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指责“青苗法”的有名无实;“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是反对“农田水利法”,讥刺兴修水利;“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是讥刺“盐法”行之太急。
然而神宗皇帝并不是昏君,他还是非常欣赏苏轼的才华,宋神宗经常看苏轼的文章忘记吃饭,且口中不断说道:“奇才,奇才。”他觉得虽然苏轼发发牢骚,写几句不合时宜的话,但还论不上欺君之罪,因此一直没有判决。这让一心要置苏轼于死地的人们非常不安,找不到其他的证据竟从文章中断章取义,胡乱解释,有一次负宰相王珪就说道,苏轼有一首诗两句为: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
说这句诗是在隐刺皇帝,
“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
在旁边的另一位大臣章惇(此时还是苏轼的好友)也听不下去了,说龙未必专指天子,人臣也可以称,神宗也说道:是啊,孔明不也被称作“卧龙”,这才没有让王珪得逞。
此时身在狱中的苏轼惶惶不可终日,并且自己准备了毒药,与长子苏迈约定好,每天送饭时可送蔬菜和肉,如有坏消息则送鱼。有一次,苏迈离开京城出去借钱,不在的几天就嘱咐一个亲戚给送饭,结果忘记告诉送饭的暗语,结果他亲戚给苏轼送了一条鱼,苏轼看到后大惊,料想自己已是凶多吉少了。悲伤之余,他找狱吏借来纸笔,给他的弟弟苏辙写了两首绝命诗: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狱中寄子由》
全诗用词凄惨,体现了此时的苏轼内心的悲伤和对亲人的不舍,这首诗最终传到神宗皇帝那,看过后也是十分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