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第十四》30:君子赖以成名的资本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先生说:"君子之道有三,我没能做到。不忧之仁,不惑之知、不惧之勇"。子贡说:"这是老师在讲他自己的所为啊。"
仁、智、勇是儒家的三种显达的德行,孔子讲自己是没有做到的。这其中有两个问题:
一、君子成名的资本都是什么
为什么“仁者不忧”?
按理说,身处尘世,是很难做到“不忧”的。倒是试图超脱三界外的佛家讲“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把色声香味触法都放下,什么都不放在心上,什么都在心上不着痕迹,自然也就无所忧惧了。一向讲究入世的儒家,是从来不讲放下的。宋朝文学家范仲淹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差不多算是“忧”到极致了。哪里还有一点儿“仁者不忧”的意思?
“仁”是孔子所倡导的和谐秩序的基础,本质上以仁爱之心,成就“谁都不要欺负谁”的和谐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仁”是孔子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君子的根本。怀仁心善念,负家国责任,这种情况下的坚定前行,才是秩序与繁荣的根本。仁者但对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是非常清楚的。孔子自己讲:“择善固执,乐以忘忧。”
仁者的“不忧”一方面体现在“求仁得仁”的何忧之有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内省不疚”的何忧何惧上,说到底就是问心无愧,就是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至于“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便理所当然的多了。“不惑之知”,才算真知;不惧之勇,才算真勇。
二、君子的内观与外观
孔子自己讲,在“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方面,自己是没有做到位的。子贡却认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就是在描述孔子之行的。
恐怕决不仅仅是因为孔子自谦,而子贡逢迎那么简单。
孔子讲“君子道者三”,可以理解成君子成其为君子,所凭借的有三点。也可以理解成君子有三个特征。而不忧之仁、不惑之知、不惧之勇都是一个方向,这三个方向的终点是仁者、知者和勇者。孔子自己当然不会以仁者、知者或勇者自居,因为那是他终其一生都在攀爬的道德修养的三座高山。道德的高山,不比现实中的山。现实中的山,有固定的高度。道德的“高山”才真正是“山高人为峰”,是仰之弥高的。道德修养这种事儿,一定是生命不息,修养不止的。
反过来,从子贡的角度看过去,自己的老师孔子是知行合一的的,早已在仁者、知者、勇者的路上,已经达到自己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了。
在君子内观来看,是“无能焉”,由君子的仰慕者外观来看,是“自道也”。
君子赖以成名的资本是什么?
表面上看是在“仁者、知者、勇者”三个方向上的道德修养结果,实际上,更大程度上是在这三个方向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内观。唯有看到更仁、更知、更勇的前路,君子才会自觉“无能焉”,才会在道德修养的路上精进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