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的优势养育课令我特别的焦虑,那种感觉就好比我知道我肩膀痛,也知道通过按摩能够去放松肌肉缓解痛疼,可我怎么也按不到那个疼点。其中有一节讲到了如何做错题本,触发我焦虑的爆炸点。
关于错题本这件事,已经困扰了我六年多,从我女儿小学开始,老师就不停地强调要去做错题本,可是我就是不知道怎么去做,那就更别提引导孩子去实行了。
而这次课程再次触碰到我的雷区,有一种深深的无助感包围着我,于是我开始失控了,我逼切地抓着课程的小伙伴们问,究竟如何做错题本?可大家的回答都不是我想要的答案。
后来,我稍微冷静下来思考,其实我并不是要问怎么做错题本,而是怎么用错题本?怎么用错题本来实现对学习的复盘,从而达到推进学习成长的效果。想到这,我就更加迷茫了,于是依然在焦虑的情绪中打转。昨天傍晚,我的朋友莹莹子发来一段话,她说:“如果带入的是自己,再怎么改变,也改变不了的。那就想着怎么优化就好。根据自己已有的系统来,再优化一小点就好,如果优化不了就放弃,反正途径很多。”这段话把我从焦虑的旋涡中拉了出来,它令我意识到又陷入了“想一步到位”的误区里。任何一样新的技能,一定是在自己的现实基础上去叠加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而老师的方法也是以自己的视角总结出来的经验,肯定是无法完全复制,并且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成熟的状态,这其中有一个漫长的不断优化的过程。
晚上儿子回到家,跟我说明天就要交科学作业了,我们决定做橡皮筋的动力车,可是我把这个过程想得太简单了:
一开始,我用纸箱的剪裁下来用了车体,结果发现纸皮硬度不够,承受不了橡皮筋的力量;
于是,我改用矿泉水瓶,结果第一个矿泉水瓶太软了,我又换了一个硬一点的茶饮料瓶;
做好后,发现橡皮筋动了,但车打滑,不抓地。反思,可能是塑料轮子摩擦力不够,在轮子上装上皮筋,结果还是跑不动。
再反思,可能还是塑料不够硬,于是拆了儿子的一辆小车上的木板,终于跑起来了。但又因皮筋拉得太紧,容易断,于是将皮筋加长……
这个漫长的过程,折磨了我一个晚上。做一半我先让儿子去睡觉,毕竟第二天还要上课。哄完儿子,我又接着做到了半夜。
早上起来,晃忽间突然与前几天困扰连接在一起,昨天晚上的这个过程,不就是一个错题本的过程吗!先行动,然后在错误中去思考和迭代,不适合就放弃,适合就优化。而不是像前几天的我那样,在自己的想象中用焦虑把自我淹没。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