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1902年出生,浙江宁波人。
1931年留学比利时,1933年获得博士学位。
1934年回国,赴青岛山东大学任教,后来辗转到李庄同济大学生物系任教授。
在他1933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的教授达克告诉他,再等一年可得一个特别博士学位。但童第周说特别博士不要了,我要回国!
回国后,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
于是,学校被迫解散,四海之内,满目疮仪,到处是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后来辗转来到李庄同济大学任生物系教授。
直到晚年,童第周仍然对同济大学办学条件记忆犹新:点菜油灯,没有仪器,只能利用下雪天的光线或太阳光在显微镜下做点实验。
能做实验就不错了,可对于童第周来说,连做实验的双筒解剖显微镜都没有。
有一天,童第周从学校回家,路过一个旧货商店,无意中发现一架双桶显微镜,老板告诉他这家德国显微镜6万元。
在那个动乱的岁月,6万元可是童第周和老婆叶毓芬两年的工资,经过东拼西凑,终于买下来了。
显微镜到手,到春秋之际,童第周便与夫人、儿女及学生带着大盆,小盆,挽着裤腿,打着赤脚,兴高采烈的到野外捕捉青蛙并收集蛙卵。
霎时,田野里沟渠边,人跑蛙跳,你追我赶,泥水四溅。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然而在这样简陋不堪的实验室里,童第周撰写了数篇高水平论文并顺利发表,引起国内外生物学界的高度关注。
当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教授拜访童第周时,惊讶地感叹到:你就用这样的器材在这边工地上完成了那样高难度的实验吗?
童第周说:是的,暂时的条件就是这样,只有尽最大努力去做。
李约瑟沉默片刻摇摇头,充满惊喜地说: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能写出如此高水平的论文简直是不可思议!
临走时,李约瑟突然转身问:在布鲁塞尔有那样好的实验室,你为什么一定要到这样偏僻的山村进行实验呢?
童第周答到:我是中国人嘛。
李博士点点头,竖起大拇指:对对,中国人,有志气!
我认为,童第周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在于他有一颗报国之心,有完成一件大事的强烈愿望,于是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国。
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也没能阻挡住他满腔的热情。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在西南边陲的西南联大,他尽最大努力创造条件,以一颗平常心全力书写生物学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