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孔子
枞阳中学501班 钱汝菲
曾以为,孔子既为万世师表、至圣之师,应着儒服、执经卷,高居杏坛之上。如同雪山之巅的一朵雪莲,自由生长,随风摇曳。
但近来发现,原来孔子不是无坚不摧、完美无缺的,他也会脆弱、也会软弱。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疾也!”每当读到这句话时,脑中不由得浮出这样一幅画面:老人将手探入窗子握住爱徒的手,眼中满是疼惜,心中悲愤难抑。两鬓华发生,眉角皱纹深。或许这真的是命吧!
孔子到武城见子游时,见他向百姓推行礼乐,欲以礼束人。于是笑着说这是大材小用,子游不服与之辩论。孔子意识到自已的错误,笑言是与他开玩笑,幽默风趣的形象跃然纸上。仿佛看见孔子脸色略为尴尬地拈须笑道:“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与印象中夫子们迂腐呆板的形象相去甚远,孔子给我的印象再也不是那一纸画卷上庄严又不苛言笑的形象。沉寂千年的杏坛仿佛在《论语》那一则则话语中觉醒,沉睡千年的孔子通过《论语》向这个时代、这个世界传道,传的是仁道。不禁无比感谢孔夫子的那些门人及其弟子煞费苦心编撰了《论语》,给世界留下了这样一笔不朽的瑰宝。
曾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看似夸张,实则有理。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主张,鲁国君主惮其才,恐其有一天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宁肯放弃大好局面也要疏远他。
孔子心灰意冷却又百般留恋,离乡的路上走走停停,他似乎在等,在等鲁国君主的回心转意。他抚琴,他作歌。他不知道,从那十几个齐国美人在城外跳舞时,他就已经中了计。最后留下鲁国君主得了美人,他中了美人计的笑谈。
孔子无奈踏上前往卫国的征途,在简陋的房间,昏黄摇曳的烛火忽明忽暗。孔子低着头,像英勇善战的将军丢了他最称手的兵器,又像蜗牛丢失了他最坚硬的壳,此时的孔子脆弱、无助。没有往日的翩翩风度,饱经风霜的脸上染上了一丝怅然,又有分不甘,但更多地是无可奈何。
在那个动荡不安、战乱不断、纷争不止的年代,人人或隐世,或随波逐流,不求功成名达,不求扬名立万。只愿明哲保身,只愿在那乱世能求一隅安身所,得一宿安稳觉,衣食无忧即可。而孔子对这个时代而言是个意外,是个美丽的惊喜。
那个社会黑暗又冰冷,孔子的思想像团火,绽放着难以想象的力量,在那个名曰春秋战国的年代透过历史的重重阴霾,透过泛黄的纸页传递至今。
我眼中的孔子,一如子贡所言:“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