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和菜头在他的公众号「槽边往事」发布文章《一种读书窍诀》,介绍了一种读书方法(以下引用和菜头文章原文):「方法很简单,一句话就能说清楚。那就是无论你读什么书,如果觉得读起来很困难,翻两页就要睡,看到后面就忘记了前面,那么你应该按照这样的原则去阅读:每天只允许自己读三页纸。三页纸,3个或者6个页码,看你自己定。总之就是不允许超过,看满三页停下,然后重复读这三页,读个5到10遍。然后放下书,明天再来。」
随后,在8月5日,和菜头发布文章《聪明的方法》,解释自己为何要介绍一种「愚笨」的读书方法。他在向谁解释呢?「一些读者看了之后很着急,认为应该找寻更聪明的阅读方法,不至于这样每天读三页,更应该去找寻更好的理解方法,不至于这样每次读十遍。」
和菜头肯定知道那些急着找寻「更聪明」、「更好」方法的人们,是劝不动的。但他仍花费了心思去写这篇文章,他是怎么写的呢,先是说自己「变笨了」,然后耐心的解释当他分享给别人一种方法,首先考虑到的是,希望别人能够做到,而不是显示自己聪明。文章语气很柔和,考虑到他是为那些急功近利的「聪明人」写的,我只能猜测和菜头当天的心情不错。
在我看来,这种读书方法,的确是一种窍诀,不愚笨,它具有智慧。
读书是需要大脑参与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养成读书的习惯,本质上是养成大脑通过书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习惯。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读书」可以有两种解释:1,一种行为;2,一种技能。
当我们希望通过读书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时候,则必须将它当成一种技能看待。
技能就可以通过训练来提升。所以和菜头的部分读者才会希望获得一种「聪明的读书方法」。
那么为什么我觉得和菜头介绍的方法是具有智慧的呢?以下为个人经历所得的经验之谈:
先从读书开始说起,我第一次看《三体》(是的,我用小说举例)在我大学毕业那年,我读完了以后,除了「黑暗森林」法则以外什么都没记住,因为我并没有看懂(是的,我大学毕业了都看不懂这本小说)。我从开始读《三体》到读完它至少经过了两个月。我第二次读完它经过的时间是一周。我确信这一次我读懂了,感受到了第一次读它时没有体验过的阅读快感。而我第二次阅读过程当中,遇到涉及物理知识的段落,还是会有「读不下去」的感觉,这和第一次体验是一样的,但这次,我在这些段落中找到了一些熟悉的名词或是句子,它们的出现给我的感觉就好像,你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场合中你遇到了熟人。这种感觉支撑着我读完了那些段落,这归功于我的第一次阅读。
换个例子,许多想学习民谣吉他的爱好者,没能学会吉他弹唱这门技能,因为他们按不了F和弦。这个和弦要求左手食指横按住吉他的六根弦,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度很大。因此你在百度吉他时,很大概率能在前几页看到这样的问题:「怎样快速按好F和弦」。事实上这和弦只要坚持练上几天就自然而然的会了,你甚至都不明白为什么只是机械枯燥的练习,昨天还没有头绪,今天就成功了。
我刚健身时,一直搞不懂什么叫「背部发力」,我听过许多健身达人在网络上说,「这个动作最重要的是背部发力。」这极容易让人误会:我是不是要先解决背部发力这个问题再来练这个动作?我背部不会发力会不会白练了?会不会因此受伤?可是事实是,如果你不练,那你永远也弄不明白什么是「背部发力」,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个聪明的办法,让你在练需要「背部发力」的动作之前,就掌握「背部发力」。
聪明人是需要笨功夫的。
金庸先生的小说《神雕侠侣》中,主人公杨过的设定是天赋极高的习武者,作者也给予了他许多奇遇,使他在年轻时就学会了「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其中三位的绝学,同时他还身负全真教、古墓派武学,掌握了部分九阴真经,但那个时候的他,被赤练仙子李莫愁、金轮法王追着打,他每次化险为夷依靠的不是上述那些顶尖武学,而是口才、诡计甚至是运气。
杨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神雕侠侣》中最顶尖战力的呢?
那是他等待小龙女的十六年后,在这十六年间,他没有新的奇遇,反而是每日打坐练功,内力大进,这才拥有了匹配「神雕大侠」名号的武功。
杨过最后打败金轮法王用的是他在悲痛至极的情况下悟出的「黯然销魂掌」,虽然这是金庸先生的艺术处理,但我认为这一点也是能契合我个人的思维模型的,不过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