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年伊始,朋友圈有很多人都在晒自己的愿望清单。其中不乏一年读多少书这样的flag,有些人说一年要读一百多本,也有人狠心给自己定下一年三百多本的宏伟目标。新东方更是有神人宣称自己一年能读1000本书。有些人看到这种新闻可能会心里一紧,不由地想“难道我们正在被这个时代所抛弃吗?”其实,仔细想想我们读书和学习都是为了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是和谁比赛。从这个角度来看就能明白地意识到,学习不是解决焦虑的途径,对自己形成清楚的认知才是。杜绝无效的努力,不妨先从静心思考开始,问问自己你会读书吗,读书对你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斋藤孝先生曾指出,读书的三大意义:
一是以获得信息为目的而读书。
二是可以愉快地度过与自己独处地时间。
三是可以磨炼个人意志,丰富自己地精神世界。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的作者奥野宣之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将书的内容化为己用。书中推荐一边做笔记一边读书的阅读方法。因为他一直笔记本不离手,也有“笔记本作家”的称号,这种生活方式在NHK 和TBS 电视台的节目中播出后引发了热烈反响。书中大量提及他的“信息整理术”,足见他在管理信息上如何挖空心思,也推荐看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姊妹篇《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也许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
图片来自网络
奥野宣之主张书选不在多,认认真真选几本好书,吃透书中的知识比囫囵吞枣看一堆杂七杂八的书更有效。他主张边读书边做笔记的方法可能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个笨办法,但不谋而合的是,沈从文也认为自己是个死心眼的笨人,他说:“我始终相信必须要学三五十年才能将文字把握住,达到一个成熟的境地,写出比较像样的作品。”朱自清甚至在《文心》里直言:没有忍耐而求近功,实在是苟且心理。难道他们真如自己所说都是笨蛋吗?不,虚怀若愚才是聪明人的聪明之处。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是一套物尽其用的读书管理方法,书中事无巨细地展现了作者作为一个爱书之人如何将书作为朋友去尊重它,与书真挚对话,深刻交流的过程。按照书中的方法读书,我们也可能会对自己书是否会读书产生质疑,从而重塑自己的阅读习惯。
作者认为笔记是人与书的聊天记录,是他们互动的证据。与书相处有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和“活用” ,还十分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做饭的过程。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书不是“读过“就结束了,而是读书应“有所图”、“有所选”、“有所思”、“有所得”。奥野宣之认为读书的过程是目的明确,并且充满主动性吸收知识的过程。奥野宣之一直强调的是:希望读完每一本书都有扎实的收获,并且让书的内容在未来持续发酵。
“选菜”——“选书“
如果说我们地“一味地读下去”是快餐,那么这种做笔记的方法则有点像做“大餐”,这要求我们选择尽可能选择好的“食材“——书。养成制作书单的习惯,激活我们日常需求,尽可能节省我们在不需要的书籍上浪费宝贵的时间。
奥野宣之说对于一个爱书之人,读书就是生活的一切。生活里的任何场景都可能触发他想要读某种书籍的想法,像《为生命而阅读》中说的那样,阅读可能是为了解决某种时刻的需求。那些书籍可能是突然脑海里灵光一现的想法,可能是朋友的推荐,可能网上的宣传、书店里的广告、书籍的推荐,也可能是经常阅读的杂志报纸中提到的。无论如何,有了这种需求他就会找到笔记的一页空白记录下来。或者直接剪下书提到的部分。或者制作在线书单,但是在线书单因为添加方便反而容易冗余。总之,每一本书都应该精挑细选。他的读书方法是否很像与人相处之道呢?想办法挑选合适的人做朋友,遇见一个真诚、值得相交的人,便好好珍视。
“买菜”——“买书”
购买的这个过程也是重要的,我们要确保吃到嘴里的“菜”是自己想要并且有营养的。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中,从确认需求到执行的过程都极容易受干扰。拿着做好了清单,到店里购买可以直观看到书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也可以避免被打折,五花八门的宣传包装所迷惑买了自己并不需要的书。何况,在实体店购书就是与一本书最初的会晤,这样的场景也是美好且值得铭记的。最美不过初相见,就如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心里应该有自己的一杆秤,相信自己的选择。
“洗菜、切菜”——“读书、记录”
奥野宣之认为即便是简单的摘抄也会刺激身体和大脑双重记忆,看似简单的方法只要坚持也会有惊人的效果。作者提供了两种方法来处理、整理食材——“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一元化”笔记法。
葱鲔火锅(wěi)火锅是一道以葱和鱼为材料烹制的日本特色料理,其中鱼肉为主料,葱为配菜。“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就是将“摘抄”比作鱼肉,将“评价”比作葱段,进行“材料”进行融合的一种读书笔记法,这是奥野宣之在教我们在“菜”制作过程中不能破坏菜的养分。读书笔记和感想作为读书体系的一部分,都是重要的。保留“菜”有价值的部分。并且将“非常重要的”“重要的”“没有读懂的”,都记录下来并且加以区分,方便日后查阅。
为了让整个过程尽可能有趣些,并且方便日后检索,奥野宣之又推出了——“一元化”笔记法。即将笔记本当成一个纸箱,“随想笔记”“购书清单”“各种报道的剪报”“读书笔记”都汇聚在同一个本子上。这样做的好处是,如果当时记录下来了,就一定可以找到。 有些人比较邋遢,东西常常乱放,但是需要什么的时候自己都能找到,我和奥野宣之大概是同一种人,还自辩这是乱中有序。在归置东西这件小事上,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找到东西,整齐的外观只是锦上添花,不能本末导致。记住自己的初心非常重要, 奥野宣之整本书中透露着生活而智慧,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炒菜”——“思想输出”
“ 炒菜”是材料融合的最重要的部分,笔记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简单记录书中的内容,花了如此多精力制作的笔记我们需要用起来。一方面我们可以寻找与自己长期共处的书,另一方面这样做也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
奥野宣之认为好点子是不会凭空出现的。创意就是既有信息的重组,关键在于如何安排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同时,他也认为我们那些灵感的火花就像迷雾,只有将做笔记培养成习惯,才能方便素材积累,而且,这也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作者相信贯彻这种方法一定能将读书生活管理的井井有条。即使记忆力不好的人,也能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只有做好了这些步骤,笔记威力才可能被发挥出来。回想自己的笔记总是记完就离奇失踪,真是错失几百万的精神财富啊。
守着思想的仓库,从里面翻宝贝,一遍遍“通读”“重读”“标记”都是必要的。书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体悟,笔记也是一样。我们在笔记地反复阅读中寻找差异,享受多重读书体验。就像涨潮关于不同阶段的感悟那样“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也许每一次都有新的角度和看法,这时我们可以补充笔记,那些一时难以消化地部分也会被 一点点吸收。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也许并不能让你读的更多也不能让你读的更快。但是它能帮助你更好地消化书中的内容,他会告诉你什么是深度阅读,以及如何在读书一途上有更深造诣,甚至如何让书中知识变成你自己的智慧。从读书的心态、目的、方法、细节这本书都事无巨细写的清楚明白。有质量地量变促成质变,这是这个龟毛又踏实地日本人教我们的。
以始为终,慢即是快。当我们转换心态享受读书的过程时,其实也是为未来发生的事情做准备。奥野宣之在指导我们做笔记,经过规划,梳理学习怎样把内容刻在脑海里并加以运用,然后把做法转换为实用的,可持续的,属于自己的技巧。奥野宣之关于读书方法的总结可谓是煞费苦心,而我们在总结和执行上都差了八千里。 读完这本书,始知伶俐不如痴。最后送诸位一句,再好的方法也替代不了踏实认真努力。好方法已经有了,JUS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