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的收藏版,封面上 “Mom Pop 圆圆”自是温馨无比,出版商也是喜欢的 “三联书店”。杨绛女士的《我们仨》,叙事娓娓道来,点点滴滴像一幕幕电影,你可以看到面容,听得欢声笑语,引得一字一句,不忍拉下。合上书本,依然意犹未尽。
我喜欢他们为人处事之道,“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来读”足以道出其中的滋味。钱先生一生饱读各种诗书,精通英、法、德、意大利等各国语言,骨子里是文人的硬气,当清华大学口头聘任他回校教书却迟迟未发聘书时,他客客气气辞谢了聘请;也因为不愿争夺别人的职位而放弃了同学的邀请。那时的钱先生,妻女均挤居钱家。用杨绛女士的话说“钟书这一辈子受到的排挤不算少,他从不和对方争执,总乖乖退让。”今天想来,其实这是一种大家的处事态度,活得自然是一种心态。就像读书一样,他们那时绝不会为了一个学位而学习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和专业,和今天的我们相比,用“急功近利”一词形容这个年代,再明显不过了。只有这样心态的他们,才敢在江青分配房子并且说杨绛女士可以去房子里照顾钱先生时说“我不会照顾人,我还要阿姨照顾呢”,而同样拒绝了江青的游园邀请。许多人也许会解读为知识分子的傲气,可是我突然想到两个词,其一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其二是“无欲则刚”。他们不需要做官,他们只希望一家人可以在一起,有许多书可以读,有自己的工作可以尽力去做。可以没有那么富裕的经济,他们也只是在九十年代才有了他们唯一的房子而已,但清贫的生活,并没有阻挡一切,“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我们应当多么钦佩这种人生态度。
我们一直在为不同的名和利在奔波,房子,车子,票子,似乎永远不够,因为有一个标杆,叫“别人家的”;我们几乎已经忘记了纸质书籍和经典名著,那似乎已经成为装点门面的工具;我们也忘记了什么是艺术,似乎它就是风靡中国的选秀和其背后对一夜成名的极大追求。我们的媒体不断的宣传着各种可以通过此种途径走向人生顶峰的例子。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喜欢什么,总是忙碌追求的过程似乎已经麻痹了许多人,忘记了曾经青春年华中自己也有梦想。
读了他们,我再次领略到,原来世间,真的还有这样的人在。他们不是生活在琼瑶剧里,却过着最甜蜜温馨的生活;他们也不是来自金庸的武侠,却拥有大彻大悟,“悠然赏菊南山下”的大侠风范。读完那些文字,心里温馨无比,也觉得,轻松了很多。究竟什么是失去,什么事得到;什么是富有,什么是贫穷。其中滋味,冷暖自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