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天的时间草草读了一遍《茶之书》,眼睛、心灵都受到美的洗礼。
作者冈仓天心,日本作家,中国通。他在介绍茶历史时,大量引用中国文献典籍、传说以及佛释道的各种故事,信手拈来,让人叹服。
茶,始于药,而后为饮。最早在8世纪的中国出现,而日本则在15世纪将其尊崇为一种美的宗教-茶道。
饮茶在西方社会也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
茶的滋味拥有一种微妙的魔力,让人无法抗拒,并被覆上一层理想之光。西方的幽默作家们毫不耽搁,迅速将茶的芬芳,融入到他们思维的灵光之中。茶既无酒的傲慢自负,也无咖啡的清高自我,也没有可可那种傻呵呵的天真。早在1711年,英国《旁观者》报就描述道:在此,我向所有治理有方的家庭郑重推荐,每天早晨留一小时享用一顿有茶与面包黄油的丰盛早餐,并热心的建议您请准时订阅本刊,以便在茶饮时配读。
查尔斯-兰姆,这个公开的追随者唱响了真正的茶道之音。他写道,世上最大的愉悦是悄然做一件善事,然后让它无意间被发现。而茶道便是这样一种艺术,它隐藏美,又待人们发现;暗示美,又不敢让你明察。它是一种高贵的秘密,一种平静彻底的自嘲,它是幽默本身,是哲学的笑意。
而现如今,茶道或许成为了我们对这不完美世界的一道谦卑凝视,让东方和西方在相互慰藉中融合。
在作者心中,茶是一门精深的学问。是哲学,表达了我们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全部见解;是保健学,因为它强调洁净;是经济学,因为它显示了朴素中的舒适而非繁复昂贵的乐趣;是精神的几何学,因为它定义了我们对于宇宙自然的分寸感。它使它的信仰者成为精神上的贵族。
日本的饮茶习惯是从中国学来的,日本的茶道是从中国的道家思想引申出来的,这些他并没有否认。
不幸的是,13世纪蒙古人的铁蹄征服了中国,中原落入元朝的统治,宋代文化的成果遗失殆尽。15世纪中期,试图重振中原的明王朝,深受内战所扰而难以自保。而17世纪,中国再次落入满族人的统治。于是,前朝几代的文化习俗荡然无存。
对后来的中国人来说,茶仅是一种妙饮,而与境界理想之事毫无瓜葛。国家连绵不息的灾难,夺取了他们品尝生命意义的热情。
在日本茶道中,我们看到了茶道理想的极致。1281年,日本成功抵御了蒙古的入侵,这使得日本能够延续宋代文明的道路。而在中国本土,这道路因游牧民族的侵扰而无法继续了。对日本而言,茶已经超越了理想饮品的形式,而已然成为了一门探索生命艺术的宗教。
在生命的荒漠中,茶室是绿洲一片,疲惫焦渴的旅人在这里聚首,共享艺术的甘泉。茶道是一出即兴戏剧,佳茗、香花、书画,编织了它剧情的经纬。
但是元朝以后,中国的茶文化几乎丧失殆尽,反而是日本把茶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最后发展为茶道。
饮法流变
茶是艺术品,需妙手为之,方能唤出其最高贵的气质。诗人李竹懒曾哀叹,世上有三件最可悲之事:慧徒被庸师之教耽误,雅画被庸俗之眼污染,佳茗被愚拙之手糟蹋。
禅道渊源
茶道的全部理想,实为禅宗从微小之处见伟大观念的缩影。道家奠定了茶道美学理想的基础,而禅宗,则将这一理想付诸了实践。
道家主张,如果人们能够从整体思考,恪守物我的和谐统一,那么人生之戏将会更加精彩。保持事物的分寸感,给他人以生存驰骋的空间,而自己的空间亦丝毫不损,这便是在俗世的浮烟中成功的秘密。
彻悟生命艺术的大师,便是道家所说的真人。他锻造自己的光亮,为的是将自己融入于世界的晦暗不明。他小心翼翼,像冬日涉溪而过;谨小慎微,怕惊扰了四方邻人;恭敬有礼,像宾客赴宴;战战兢兢,像冰面即将消融;宽厚敦柔,像未曾雕琢的木材;虚静旷达,像幽密包容的山谷;无形无状,像湍急混沌的流水。对他来说,生命中的珍宝三件,即为慈、俭与不敢为先天先。
倘若我们把目光转向禅宗,我们会发现它正强调了道家的教诲。禅宗主张,通过静坐观想可以证得无上智慧。
禅宗认同俗世与精神具有相同的重要性,这是它对东方思想的重要贡献。禅宗认为,从事物的绝对属性看,万物无大小之别,一沙即一世界。
茶室幽光
茶室看上去与一所农家小院并无二致。不同的茶师根据他们对茶室意境理解的不同,赋予它不同的名字。如风雅之屋、空之屋、不圆满之屋等。
整个茶室从外表看毫无惊艳之处。它的大小甚至比不上日本最普通的家宅,它所用的建筑材质,意在暗示一种高贵的清贫。然而我们必须记住,这一切表面的背后,是艺术构思的深思熟虑。茶室所有细处被精心安排的程度,绝不亚于任何富丽堂皇的宫殿与庙宇。一座理想茶室的造价,可能比一所普通的豪宅更为昂贵,因为从建材选择到建筑施工,皆需具备极大的审慎与精细。事实上,被茶师选中的木匠,形成了工匠中最为出色且倍受尊崇的阶层,他们手艺的精细程度,即便与漆器工匠相比也毫不逊色。
茶室简约与纯粹的风格源自对禅寺的效仿。
所有伟大的茶师都是禅的弟子,他们尝试将禅的精神引入生活的实践。
品鉴艺术。
没有比艺术上的灵犀相通更为神圣的事了。在心灵交汇的那一霎那,艺术欣赏者超越了自我。那一刻,他时而存在,时而消失于天地之间。
伯牙才是真正的艺术,而我们是那架龙门古琴。在美的神奇撩拨之下,我们内心秘密的琴弦被唤醒了,颤动着,战栗着,激情澎湃地回应美的召唤。心相印,有灵犀。倾听于希声,观赏于无形。艺术大师唤起我们心里未曾知晓的音符,久违的记忆重新返回自身,带来新的意义。那些被恐惧压抑的希冀,那些未曾正视的渴望,重新升起并闪耀光芒。我们的心是艺术家挥毫泼墨的画布,他们的颜料调制我们情绪的色彩。此刻,作品即自我,自己即作品。
茶室的简约与脱俗,使它成为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身在其中,也只有身在其中,人们才能够不受打扰地,投身于对美的崇拜里。
在茶室中,对重复的顾虑是常存在的。屋子的各种装饰物都必须精心挑选,颜色与设计皆不可重复。
茶室必须依循茶师个人的审美品味来设计,这是对艺术生命力原则的印证。
即便是在白日,茶室也是幽暗的,因为倾斜屋顶的低檐只容许少量的日光进入。无论茶室与其中器物看上去多么黯淡无光,所有一切都绝对洁净。在最阴暗的角落,都不会发现一粒尘埃,任何尘垢与无序都是对茶师之明的亵渎。
茶室要的不是洁净本身,还有美,还有自然。
究竟何为茶道?
作者认为,茶道是在日常染污之间,因由对美的倾慕而建立起来的心灵仪式。茶道教人纯净和谐,理解互爱的奥义,并从秩序中挖掘出浪漫的情怀。
茶道提现的是一种静美,一种从渺小中看见伟大的力量。在繁忙的尘世间,只有在茶室我们能体验生命之伟大或渺小,从小小的茶杯中欣赏艺术的真谛。
冈仓天心的语言极其富有感染力,文字优美,反复行云流水。一口气读完,总觉得像猪八戒吃仙桃,吃完却不知其味。但是文字的力量我却感受到了。
那么,作者为何要写这本书哪?
我想作者本身即是爱茶之人,他对茶的热爱体现在字里行间,对茶可以说是情有独钟。
人们如果无法觉知自身伟大中的渺小,那便容易忽略他人渺小中的伟大。当时很多西方人对茶道有误解,认为茶道不过是东方人一千零一种怪行之一,而这些怪行构建了他们眼中诡异幼稚的东方。
他想纠正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误解,特别是对日本文化。茶道不仅是博得普遍尊重的亚洲仪式,而且茶是被西方人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的琥珀色的浆液。
进而作者介绍了茶在欧美的传播和遇到的反对之音。尽管如此,饮茶的风尚还是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
在18世纪前叶,伦敦的咖啡馆事实上成为了茶馆,像爱迪生这样的风雅之士也沉醉于这些咖啡馆的茶香之中。
当时,欧美文化占据主流思想,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快的传播速度。一些日本人也开始逐步西化,对于传统文化的美,他们已经不再关心。
出于对此考虑,作者写下本书。一方面向西方社会展示正宗的日本文化,另一方面唤醒日本国民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他的目的达到了,此书一经出版,便风靡欧美,而且经久不衰。
现在日本的茶道世界文明,很多人去日本必体验茶道,有朋友说,日本人的工匠精神也是从茶道中领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