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奶奶
陈彩霞
奶奶,我们叫她幸福的奶奶。
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她依然很幸福地生活着。
周末,我们带着孩子去看望父母亲和奶奶,喜欢在那宽敞通风的阳台上乘乘凉,聊聊天,和他们一起度过清风徐来的时光。
车子在街道上缓缓而行,一排排街灯、电子广告参差不齐地挤在街道两旁,闪烁着绚丽的光彩。10分钟后,我们拐进花木扶疏的院子,停稳车,向楼顶阳台上走去。这是一幢三层转角楼,外墙是一色的白瓷砖,门面上装着淡绿色的玻璃,反射着明亮的光泽。
阳台上,我的很时髦的奶奶正舒舒服服躺在藤椅上,耳朵里塞着耳机,细长的白线垂在手臂,闭目聆听着手机里的音乐呢!
孩子凑近问太奶奶:“太太,你今天听的是啥音乐?”奶奶笑呵呵地说道:“《大悲咒》!”
大家笑了。我好高兴。“大悲咒”最适合奶奶听了,既优美、又清心,还真不错哩。
平时,奶奶起得比较早,除了听听音乐而外,还喜欢在宽敞的阳台上走来走去,甩动胳膊,转动腰身,活动筋骨,锻炼着身体。她站在阳台上,看周围错落有致的楼台景致,看太阳的东升西落,看田野里草木的春荣秋衰,看儿女们欢快的早出晚归,辛勤劳作。
奶奶喜欢儿孙们在她身边。有儿孙们在,她就马上找话题,给他们讲故事,说笑话逗孩子们开心。
奶奶虽然八十八岁高龄了,但她鹤发童颜,心明眼亮,思维一点也不糊涂。
我把奶奶称为幸福的奶奶,是因为,奶奶的晚年生活过得真是很幸福。
奶奶看着儿孙满堂,大家都不缺吃、不缺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打心眼里高兴,脸上始终洋溢着慈祥的笑意,是那种眉端心上溢出来的幸福感。
她生了五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女六个对她都非常孝顺。
老人老了,往往被儿女们嫌弃,老大给老二推,老二给老三推,儿子给女儿推,女儿给儿子推,都当成累赘。儿女们住高楼大厦,吃香喝辣,一家人欢欢乐乐,唯独抛下老人,蜗居在某个角落里,孤孤单单,凄凄惨惨。这样的事儿不仅仅电视新闻、手机微信、报刊杂志上时有报道,就在身边,也不乏其例。
而我的奶奶,随着她年龄的增加,愈加成为我们大家的“宝贝”。她不仅没有被儿女们嫌弃,反而被争来抢去。因为大家懂得“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道理,都想在奶奶的有生之年尽一份孝心哩,怕时光不饶人,没有尽到自己的孝道而留下遗憾。
每逢节假日,儿孙们都要来看望奶奶,和她拉家常,陪她聊天儿。孙子们虽然个个都是“调皮鬼”,但是对奶奶却是恭敬有加;孙女们来了,彩裙飘飘,牵手的牵手,扶背的扶背,嘻哩哈拉一片,好不热闹。
尤其三姑和三姑夫,虽然是年过五十的人了,来看奶奶,还给奶奶表演“节目”。他俩给他们的母亲唱歌、跳现代舞、讲笑话、做怪动作,常常逗得他们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乐得合不拢嘴。
大姑二姑三姑四姑五姑们来了,和奶奶嘴对着嘴,亲切地嘀咕着,也不知道都嘀咕些什么,总之奶奶高兴得脸上乐开了花儿,她们都显得很快乐。
她的儿子也孝顺,伺候他的母亲寸步不离,生怕她跌着磕着的。
我的妈妈,她的儿媳,更和她的女儿一样贴己,端吃端喝,嘘寒问暖,洗脚捶背,让奶奶感到无比舒心。
老年人怕孤独。我的奶奶有儿孙们的早晚陪伴,使她从来没有孤独感。我的奶奶在精神上是“富有”的。
奶奶不仅精神上是“富有”的,物质上也是“富有”的。
奶奶的五个女儿好似赛着孝顺她,你来我往,面包、鲜牛奶、脑白金,夏单冬棉,按时按节“供给”。她的衣服、床单、被套、鞋袜整整齐齐地压满柜子。各种营养品、美味食品,养生药品,也是摆满她的箱子。远近的亲戚朋友们来看她时,奶奶总是把整齐堆放的新衣服一件件拿出来“示众”,把一箱一箱的瓶瓶罐罐打开劝吃劝喝。我总是不理解,觉得奶奶这样的炫耀有些庸俗,现在我才真正理解了——那是奶奶在晒幸福哩!年轻人在微信上有秀恩爱的、秀有钱的、秀游览了好风景的、秀吃了佳肴美味的——难道我的奶奶就不能秀秀她的“富有”吗?
奶奶的晚年是幸福的,可是她也是一步步从苦难中走出来的。
过去苦难的经历,深深烙印在奶奶的脑海里。她难以置信自己竟然能从深重的苦难里走出来,竟然还能在那无时无刻都在饿死人的日子里把六个儿女养大成人了。
她讲谁在背粮去的时候,没有回来,饿死在路上;讲谁上山挖野菜去摔死在山沟里;讲谁给孩子拿不出吃的,孩子饿得直叫唤,只好做一个泥巴的假馍馍埋在火塘里叫孩子等着,然后悬梁自尽……讲这些的时候,奶奶的脸上虽有笑意,眼睛里却闪着蒙眬的泪光。
她说,她上山去挖野菜,在回来的路上又渴又饿,浑身打颤,眼冒金星,背着一背篼野一下子摔倒,膝盖正好磕在石头上,疼得要死。可是她想到六个娃还在等她的野菜“吃饭”哩,她爬起来,拖着一条腿,拄着木棍,一步一步地挪移,到了半夜才挪到家里。再痛苦她也要磨回去,她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娃们还等着她呢。回到家里,六个娃围成一堆哭着。她忍不住和娃们抱在一起哭。……
奶奶讲不下去了,轻轻摇着头,不想再说下去,泪水在她的眼眶里只打转。
那时候,爷爷在外地当工人,原想着帮助帮助哩,可是写信说他也饿得实在受不了。她没有怨怪爷爷,她说,那时候全国的人都在挨饿,谁也没有办法。
改革开放,责任田到户,日子好起来了。虽然没钱花,但是肚子基本上能吃饱了。她的儿女前前后后都上了学,三女儿还考上了大学。大女儿和女婿、五女儿和女婿头脑灵活,做生意发了财;二女儿女婿勤劳,靠做庄稼过上了好日子;三女儿、四女儿当大夫,女婿都有工作,条件自然不差;儿子儿媳亦农亦商,一边种庄稼,一边做点小生意,不算富足,不愁吃不愁穿,也还过得去。
儿女们的房子由土坯房到砖混再到现浇楼,由一层到两层再到现在的三四层,甚至五层六层,由低矮局促到高大宽敞,由陈设简单到时尚豪华……
儿女们家道康乐,事业有成,这让奶奶很有“自豪感”。
奶奶感叹现在的社会发展太快了:小镇上土墙灰瓦的房子,变成了高楼大厦;羊肠小道变成了宽敞的康庄大道;“鸡公车”、人力车、自行车变成了东风车、康米斯、小轿车;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变成了50英寸的液晶彩电;只有“公社”“大队”有的手摇电话变成了人手一个的手机……
去年,一个孙女儿远嫁天津,孙女要和奶奶视频,母亲把触屏手机高兴地递给奶奶,分秒之间便把天涯海角的亲人带到了眼前。奶奶觉得神奇极了,看着视频,激动得不住地擦着眼泪。
儿女孙子们出门在外,都喜欢给奶奶发个视频,奶奶通过视频,感受着世界的异彩纷呈。
儿孙围绕的时候,她特别的有精神,不厌其烦地讲过去,夸现在。她坐在藤椅上,一头雪白的头发,一把墨绿的蒲叶扇,一会儿一脸慈祥,一会儿满眼泪光,有时黯然地叹气,有时情不自禁的微笑……我们感受到奶奶——这部活着的“史书”,记载着多少沧海桑田的故事!
“好日子来了,可奶奶老了!”奶奶感叹着说,“这社会太好太好,太好了——可惜可惜,唉……”奶奶发着断断续续的呓语,眼角掠过一片云翳。奶奶没有说完的话,我们都心领神会,她在怀念她的老伴,我们的爷爷,他在困难的年月里不幸离去。
去几百里地背过粮,他去深山老林砍过柴,挖草根剥树皮,他为了五个嗷嗷待哺的儿女积劳成疾,他没有熬到新时代,没有享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些事,成为奶奶心头永远的遗憾,她已经讲了几百遍几千遍,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三姑姑明白她的心意,她拿出一个装帧精致的镜框,那是爷爷奶奶的合影,奶奶端详着,摩挲着,惊喜至极,喜极而泣:“这哪来的?以前穷,我们没有照过合影照片……”三姑姑说:“这是电脑制作的——把你们单独照的相片合成在一张上了!”奶奶不住口地称赞着“电脑”的神奇,她脸上洋溢的笑容,像春天的花儿一样明媚。
母亲端着饭过来,让大家赶紧吃完饭了,扶奶奶去外面散散步,看看那些跳广场舞的。她叫奶奶保养好身体,还说,再过一年多一点,奶奶就到了九十岁。九十岁就要给奶奶贺个大寿,奶奶幸福地点点头,笑了。
正所谓:
山有峰顶,海有彼岸。
漫漫长途,终有回转。
余味苦涩,终有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