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街头一幕:被忽视的疼痛
早上上班时间将近,我匆匆忙忙地赶路,快走带小跑间,忽然听到“啪”的一声闷响。抬头望去,不远处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穿着米色上衣和粉色短裤——被人行道与马路间的小台阶绊倒了,手里的手机也跟着摔在地上。
身旁的爷爷第一句话是:“看你不好好走路。”
我下意识放慢脚步,只见小女孩没哭,脸上却写满了痛苦。那痛苦里,既有膝盖磕在水泥地上的疼痛,也有被爷爷指责后的委屈。可爷爷紧接着又问:“看看手机摔烂没?”
当时,我已经走到她们前面,却实在忍不住回头提醒:“看看孩子的膝盖怎么样?”这时爷爷才慌忙低下头,一边检查一边念叨“我看看腿破了没”,随即发出一声“哎呀”——小女孩的膝盖被地面磨破了皮。那种火辣辣的疼,是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经历过的钻心感受。
那一刻,我心里像被什么揪了一下,特别心疼这个孩子,仿佛看到自己的孩子摔倒一样,真想上前抱抱她。
被忽视的感受正在沉默
这件事给了我极大的触动:孩子摔得那么疼,为什么没哭?
细想之下,答案藏在爷爷的反应里——先是指责,再是关注手机,自始至终没问一句“疼不疼”。孩子的感受,从一开始就被彻底忽略了。
在一次次被指责、被忽视后,孩子渐渐学会了不表达。就像这位小女孩,疼得脸色都变了,却硬是没掉一滴泪。
可这份“坚强”背后,是感受的压抑。如果长大后没遇到能理解她的人,那些委屈只会变成隐忍、内耗,甚至到成年后变得麻木,连自己的感受都渐渐感知不到。
从“忽视”到“看见”,我的觉醒之路
曾经的我,何尝不是这样的家长?
如果没有在扶鹰平台的共情式沟通训练营学习,我从未想过“感受”这个词里藏着那么多细腻的情绪,更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感受,也读不懂别人的感受。是训练营里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实操练习,让我重新找回了感知力——既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能帮家人化解情绪,家里因此多了许多欢声笑语。
其实,不是青春期的孩子不愿说话,而是我们的话从未走进他们心里,才让他们渐渐关上了心门。简单的指责、习惯性的忽略,只会让亲子间的交流越来越难,让孩子慢慢失去表达的欲望。
学习守护孩子:共情是一生的铠甲
学习,真的能保护孩子。小学前,我们要守护的是孩子的共情力——让他们敢表达、会感受;小学后,要守护的是孩子的学习力——让他们有动力、能坚持。这两种能力,是伴随一生的底气。
感谢扶鹰让我明白:教育的本质,是“看见”孩子。看见他们的疼痛,看见他们的委屈,看见他们没说出口的需求。当我们学会用共情搭建沟通的桥梁,孩子的心门自然会为我们敞开。
愿每个家长都能成为孩子感受的“守护者”,让他们不必在沉默中隐忍,不必在忽视中麻木。愿我们都能在学习中成长,用理解与温暖,陪孩子慢慢长大。这条路,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