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内容是拔本塞源。
边听老师讲,边看原文,就觉得这些文字比第一次听要亲切多了。
“圣人之心,天地万物为一体”,让我想到了当时读道德经的时候的“天地万物为刍狗”,但我感觉这两句话是不一样的。一个感觉是众生平等,而另一个是天下万事万物就是一个整体,不分你我自然就不会有私心,所做事情都是为了天下大众,而不是仅仅为了自己。
今天有感触的是以下几点。
1.教育。
“学校之中,唯以成德为事”。最近几年也一直提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之类的,但我并没有听进去。最主要的是这些各种讲解和宣传太多大话,官话和套话,没有从最根本上让我们有同理心来接受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在给学生来讲的时候,就感觉热爱祖国、做一个高尚的人之类的离学生有点远,没有和学生产生联结。
从小我们都知道要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德排在首位,可见一个人的德行修养是最为重要的,而这也是培养人最根本的目标。
而现在社会好像有点舍本逐末,追求知识的同时而忘了最根本的人的培养。在以前孩子谈到理想是什么,还是各种各样的家之类的,而现在呢,由于媒体的宣传,网络的普及,孩子们的理想竟然变成了作一名网红、明星之类的,想的是怎么样快速出名挣钱,这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做一名老师要思考今后教学的重点是什么?作为家长也更要思考自己的孩子将来要成为一名什么样的人?各行各业都要有人做,职业无贵贱,但品行有高低。不管从事何种行业,要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2.优秀的平庸。
刚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脑海当中首先想到的是所听到的“不要让优秀孩子成为别人的诅咒”。生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比的心理无处不在。比如说身边的朋友都比较优秀,你是不是会很有压力呢?自己的两个孩子,别人会不会对他们两个进行比较呢?还有班级里的优等生和学困生。
毫无疑问,那些优秀的人自然是别人的榜样,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树立榜样其实太容易了。但问题是,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从自我角度来考虑的话,真的是利于他们发展吗?再换个角度,我们所认为的优等生或者是学困生,评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最喜欢口头上说“别人家的谁谁谁”,那“别人家的孩子”说的时间长了会不会成为自己孩子的诅咒呢?会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觉得无一是处呢?
再来说优秀。这个优秀究竟是哪一方面的呢?仅仅是外在的考试水平优秀呢?还是做人上优秀呢?一个人被贴上了优秀的标签之后,他在做其他的事情,会不会有所限制呢,还是会炫耀呢?曾经看过一组数据,说的是经过跟踪调查发现班级前几名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并不是最大的,反而是那些中等靠上的,十名左右的学生。
这些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
3.学习的本质是什么?难道仅仅是记住文字词章结构吗?记忆和背诵只能是理解表面的含义,而我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悟去体会,去身体力行的践行先贤智慧。
这也提醒我们思考,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干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记住那些词句,能够在用到的时候脱口而出炫耀一番吗?还是仅仅是为了积累而积累呢?特别是当听到说自己还没有学成还要去教别人的时候,就不觉得有一丝汗颜。
4.付出。所有的事情最终归结为两个字付出真心真意的付出,利他人就是利益自己在不同的事情当中,不断的来提升自己的格局和境界,不断的来成长自己,让自己的私心和私欲慢慢地拔出。
当听到刘欣同仁说她画的是一棵大树的时候,瞬间想到了鹰的重生。唯有改变方可重生,但改变何其艰难。脱胎换骨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就好比我们说去掉不明和贪欲,就会越来越明朗清晰一样,这个过程也是艰难的。
就如现在,当我们认知到了自己的内心之后,要一一的去践行,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而不是伪知,这需要在事上磨,时上磨,事事磨时时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