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朋友前来借钱、家中的亲人向你倾诉、还有一些维持生活工作上杂乱的事宜,最后只剩下自己和自己的小家时时顾不得。
每个人都好像只提出了一个很小的需求点,但是自己却好像已然没了气力。
边界模糊正在“吞噬”你的生活...
边界感的定义:
即自我边界,是一个人对所有权的认知。
(简单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物品、时间、以及精力的使用)
01 物品边界
“兄弟,借我点钱”
“姐妹,用下你的车”
“宝儿,你的包包好漂亮,给我吧”
以上的情况大家应该大部分都遇见过,对方提出一个需求点,可能都不是只跟你一个人提过,自己的平衡点却被打乱,甚至计划都有可能会变动,内心在本分和情分之间纠结。
当你强迫自己去迎合别人的时候,你的内心必定是排斥的状态,拧巴的结果可能是怎么做都不对,最后里外不是人,既没有顾全自己,也没成全别人。(当一个人觉得理所应当的时候,索取也会越来越多)
思考+感受+决定:
思考当下对方的需求对自己实际产生的影响,不影响自己正常使用的时候进入下一步。
如果不舒服、不可以、不想等一系列否定开始的念头出现时,拒绝是关系最好的炼金石。
如果是积极的情绪表现,说明在这个过程中你不是一种被迫掏空的感觉,而是一种欢喜的自我满足感。
这两种反应都是正常且没关系的,区别在于:前者在委屈自己试图成全别人,后者是把自己作为本位在做决定,怎么样的结果我承担,所以我说了算。
对于物品的选择上,从来都不仅仅是要、不要,而是对物品的掌控感影响着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那些说小气的人,只是因为没有占到便宜)
02 时间边界
“我又失恋了...”
“我怎么这么倒霉...”
“我跟你讲,今天谁...”
时间是流动且一定的,它本身没有价值,但如果你的时间总是在满足别人对你的情绪需要,那你离真实的自己就越来越远。当你用时薪的角度回顾大量上述情况,你的时间莫名其妙就不值钱了,似乎可以被人随意占用。
这里不是说让你变的时时紧张时间流逝,凡事一定要创造价值,而是侧重点,一天24小时,除去必要的生存时间,8小时跟社会交换,仅余时间的利用很重要,同时也要相信对方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分离:
简单来说就是一件事的后果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
感性告诉我们,无所不能
理性告诉我们,基于实际条件的部分事
重新划分让时间回归本体,你的存在才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石。
03 精力边界
“姐妹,这个怎么做,我一点也不会...”
“宝子,帮我加个班呗,我有事...”
“跨部门同事,我们材料老板说你写的好,你来写”
适当的帮助是一种善意的体现,完全代劳只会给自己增加负担和不确定性。
职场上区分器重和压榨的最好方式就是:你在这件事上,是否有收获资源或是获得什么成长。重复机械式的工作多做几遍,谁都可以,甚至说部分AI也可以,但是思维的成长和资源是无法被取代的。
主动“偷师”
结合上文的课题分离,梳理工作边界。将自己感兴趣的、可能用到的、日后需要的相关知识重点关注,在有限的时间里疯狂学习。
上述情况中,为什么会出现纠结内耗?
因为你太在意别人的想法,怕对方失望,怕因为拒绝,两者关系就此发生改变。然而再亲近的关系,也有边界。
按照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阿德勒的解释,人际关系中的一切矛盾,无非两点:
要么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了
要么自己正在干涉别人的课题
因此,重视自我感受+做好课题分离+主动出击,是建立好边界的重要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