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萧山,讲萧山,说萧山的人与事,讲萧山的历史故事
上期讲到萧山南沙大地的形成过程,这个演变过程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表现,今天如果说用一个成语进行生动的总结,那就是沧海桑田,而这一期我们讲我们萧山人民的一大举措:围垦。
为什么要实施围垦工程
南沙成陆以后,长期受到海潮洪流的冲击,时有涨坍。据民国《萧山县志稿》记载,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同治四年(1865年),光绪六年(1880年)、二十年、三十三年,宣统三年(1911年)南沙多次坍蚀,北海塘亦屡有溃决。按照笔者的解读,就是天然形成的南沙经常潮水冲进,而北海塘则是最后的保障,也经常受到决堤的情况,对于北海塘后续笔者还会详细介绍。
解放后,南沙大地受到钱塘江的冲刷,经常出现坍塌现象,为有计划地治理钱塘江,使河道趋于稳定,确保南沙大地土地的安全,必须实施围垦工程。
围凃工程
1958年,浦沿、长河等公社的群众陆续进行小块试围,逐渐江凃增加,1965年秋及1966年春,由省、市、县三级政府联合下在九号坝下游组织围垦2.25万亩,拉开了大规模围垦的序幕。从1965年至1979年,先后联合49个公社、镇,组织了23次大规模的围凃工程,共围凃41.04万亩。
垦区建设
新围凃地贫瘠、结板、咸分重,要围绕引淡洗咸开展工作,进行农田改造,改良土地,才能从事垦殖。
所以笔者上期讲的大寨河就是这个时期开挖的,当然,开挖的人工河不止这一条。并且为了当地排灌、抢险、通航,在垦区开筑纵横密布的河道沟渠,每隔2.5公里,开掘面宽30米的主河一条,每隔500米,开掘面宽20米的干河一条,同时建立相应的排涝闸、节制闸、机埠。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移民定居。于1970年开始,动员和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到垦区安家落户,对迁移户的迁移费用、口粮及自留地等均有补助和照顾。
今朝讲到这里,因围垦内容较多,下一期笔者继续讲围垦,请各位喜欢笔者的看官观众加点赞并踊跃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