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一本书叫《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作者的思想认知之丰富,之深刻,之系统,完全震撼我。别人成功那肯定是有道理的,例如他能写出这本畅销书我却写不出来,我和他的差距,在行动策略上已经差出一大截。
每个人都想成功,实现愿景,于是就选择努力,但有时候效益很低,渐渐趋于放弃。下一次面对同样的场景,还是拿出旧思维、旧策略去应对,依然失败。
这种时候你必须要跳脱出来,别陷入感动自我式的努力,而是问问自己是不是认知上有问题,策略上有问题。
我还算是个比较自律的人,但也很难坚持做什么事。例如写日记,我通常写个两三天就收手了。今年接触到简书,很意外竟然已经坚持了两个多月,这个时间跨度是我开始时从未想到过的。
我由此就开始思考,是什么造就了我的坚持。我想到了简书的打卡机制,断一天就没成就徽章了;想到了群里有每天一起写简书的小伙伴,同伴效应等等。这些因素的确会对我造成的一定的影响,但直到我看了《微习惯》才恍然大悟,真正促成我坚持的,是在简书写日记很轻松,每天只要写100个字就算你日更,所以没有压力和负担感,完成后还觉得自己特了不起,是个能坚持的人。
这正好是微习惯的原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大事必作于易,你从很小的一点一滴做起,没有难度,做着做着竟然还有点小成就了。
这本书修正了我的思维。不过也不能说光是看了这本书我人生就发生极大的转折了,我的思维其实有个慢慢转变的过程。这都要从计划本说起。
我买计划本一开始只是贪慕本子好看,差生文具多的那种。但我买来根本坚持不下去,写个几页后面全是空白。后来我突然有一天领悟到,我不是为了填满计划本而活的。我买计划本时抱着要填满它的豪情,因为中断了几个星期,导致我觉得自己完了,干脆就不写了;又或者是重新捡起来写几天,翻见前面的白页顿感触目惊心,那种遗憾感折磨着我,啮噬着我的心,终于放弃了。
这里的错误,出自计划本成了主导,我愧对于它。我醒醒啊,计划本难道不是我人生的规划工具吗,如果它出现了空白,而我人生依然井然有序,它的空白根本无伤大雅。计划本的使命是拯救我混乱的人生,而不是让我人生中又多一个繁重的任务。
这是我觉醒的第一步,我称之为坦然接受,笑看空白。
既然要使用好它,做计划是躲不开的话题。这步我又犯了难。我太了解我自己了,如果我有一天给自己写了密密麻麻的超多计划,那我绝对完不成(特殊情况除外,指那种马上要考试了,不完成要命的那种情况)。完不成的预感从我醒来的第一秒就盘旋于我的脑海中。为什么,因为压力大啊,我感觉透不过气来,自己成了计划的奴隶。
这个错误和我前面的错误是不是很相似,我此刻又开始愧对于计划了,计划成了主导。后来我学聪明了,我觉得计划这个东西不能写的太具体,写个方向就行,例如我今天让自己看书,我就只写个书名,但不具体写看几页,等于给自己定个方向。这样一来,压力小了,我就能好好去做了,甚至还能看好多,超过我心里的预期。
《微习惯》这本书更进一步,按照里面的原理,我可以写更具体的目标,我这样写,今天看一页书。我定个方向,也许还存在不去做的风险,定个具体的值,一页,那意味着我今天非看不可了,这个行为被切实地固定下来,一页又毫无负担,甚至还能享受超额完成的爽感。
这就是微习惯的高明之处。
通过我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总是很模糊,很零碎,不好掌控。也就是我隐约里知道这样是对的,过个几天我又忘了那种感觉,反反复复。《微习惯》却把这套理论阐述地很完善很具体很让人信服,让“这是正确”的想法彻底在你的大脑里扎根,让我收获了一种很坚定的感觉。
关于书里的具体知识点我整理成了几页文档,到时候打印出来常看常新,这里就不赘述了。
今天我只是想抒发一种焕然新生的感觉。因为认知被拔高而带来的快乐,看问题更加系统了。
我以前看书从来不觉得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收获什么认知,纯粹是因为好奇或者虚荣吧。但自从工作后,我带着目的性去看书(或者我问题变多了),感觉自己的思想成长了不少,好神奇。我也说不清是为什么,现在书里的每句话对我来说都充满意义。
我这里的经验便是,走出象牙塔,多接触真实的生活,让现实给你重击,让你身缠迷雾之中,然后带着你的教训去思考,去看书,去交友,去进步等等。虽然我很讨厌工作(超讨厌),但工作带给我的成长,高于我上学的好几倍,这点我必须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