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都知道,现在很多城市是禁放烟-花-爆-竹,或者规定燃-放的具体区域和时间。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没有这种规定。
咱们中国人办红白喜事,或者逢年过节,讲究一个热热闹闹。所谓热热闹闹,主要是人来客往、络绎不绝、鼓乐齐鸣、爆-竹声声、观者如云。如果当中放电影、搭戏台、做法事(针对白喜事),自然围观者就多了,这大概就是早期的所谓“流量”吧?!记得我母亲往生的时候,是在许多人在异地他乡打工的8月初,收到的鞭炮堆满了一手扶拖拉机,搭的戏台也吸引了附近几个村子的400多个老人观看,本家大哥一个劲地说办得“热闹”。
就咱们老家而言,燃-放-鞭-炮可以发生在许多场合。娶媳妇、嫁姑娘,老人或小孩庆生,起屋造房子,升学、当兵,杀年猪、年夜饭,往生、上-坟、祭祖、烧清香......过年期间,燃-放-鞭-炮就更多了,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燃-放。在吃年夜饭之前,家族男丁先到坟-头走一走、拜一拜,回到家,在正式吃饭之前要燃-放;如果当年村子里有谁家的老人过世,作为乡亲在吃过年夜饭后自发地去丧-家烧清香,考究一点的会燃-放,到了初一初二亲戚也会来烧清香,少不了燃-放;云游四方的划彩船、舞狮子、玩龙灯的草台班子进村了,如果班子里有沾亲带故的,少不了燃-放,不然就失了礼也丢了面子。
至于燃-放-鞭-炮的意义,根据我的观察,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就是所谓的“驱-邪”。农村地广人稀,许多坟-头就在村子附近,甚至就在屋后不远处,到了晚上,黑咕隆咚的,加上邪-性的东西也多,走夜路有时候就莫名其妙地犯迷糊了。所以,碰到抬-棺、入土、上坟、烧清香,为了驱-邪,往往燃-放-鞭-炮。记得2003年那个“非-典”出来的时候,有人认为是有不干净的东西在作妖,于是很多人家纷纷买鞭-炮。第二,就是“添喜”。咱们讲究一个趋吉避害,一般认为鞭-炮代表了“阳”,在驱-邪的同时还可以添喜。比如,农家造楼房,盖了第一层就请一次客,放一次鞭-炮,封顶之后再放一次。第三,“报信”。鞭-炮噼里啪啦一响,村子里的人就都听到了,免不了打听究竟是怎么回事。一般来说,鞭-炮-燃-放相当于通风报信,或者是谁家的年夜饭要开吃了,或者谁家的姑娘回娘家或当兵、上大学的儿子回家了,或者新媳妇即将进门或出-殡即将起棺,或者......不管哪种情况,乡亲就会去围观,去捧场。
以前老家只有鞭-炮,没有烟-花,即使如此,小朋友还是挺兴奋的。对于男孩子而言,过年那几天,高兴的事情主要是三件事:一是收压岁钱,通常是一角、二角、伍角,很少超过一元的;二是收集大人抽完后的烟盒,可以用来“玩撇撇”;三是把家里的鞭-炮抽出几颗,然后一颗一颗地去放,可以玩好一阵子。
上世纪80年代初到上海上大学,看到了许多在乡下不曾见过的东西,但也只能是看看而已,因为囊中羞涩,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更不用说买其他东西了。那时候的寒假很短,只有二十天,而交通非常不方便,从上海到武汉只能是坐船,就耗去了三天,再从武汉到隔壁县城,然后从这个县城到附近一个集镇,最终从这个集镇走回家,又是两天,返程常常不能买到当天的船票,还得在候船室里或附近的江边逗留一到两天,所以,四个寒假我只回去过两次。我省吃俭用,有一年寒假,我买了不同品种的3个烟-花,具体多少钱忘记了,两千里路上一路畅通无阻地带回了家。那年冬天,晚上都是黑洞洞的,在夜色中燃-放,划破了夜空,还哧溜哧溜呼呼作响,在空中爆-炸,显得绚丽多姿。
这是我有生以来仅有的两次燃-放烟-花经历中的第一次,一晃四十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带着烟-花坐轮船、转汽车,出入公共场所,的确是很不安-全的。后来出台了规定,我也没有再玩过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