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没有接触过古诗词,之后是应付升学。大学期间对古诗词不感冒,一则教古汉语的老师口音太重,听不大懂。二则根本不感兴趣。如今垂垂老矣,忽然对古诗词有了爱意。
恰好一个诗社每月均有社课,于是去听诗人讲课,但因惧怕交作业,便声称只是旁听,也不入诗社群。据说有些想写诗词入群的,却不来听课,经常问一些无法简单回答的问题。我则相反,不求能写,只求能读懂、会欣赏。
讲课的、听课,加在一块也没几个人,他们相互交流,我这个门外汉旁听,其中一人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在工地帮亲戚管理民工,常因一些琐事郁闷,便想起了多日未写的诗词,有了烦恼,便去一个亭子里写诗,一首诗写下来负面情绪完全化解,回去接着工作。他总结道:写古诗词的人不容易抑郁。另一位75岁的诗人说:写诗可以练脑子,不容易得老年痴呆。读一本书,他就为每一个人物写一首诗词,称之为“读后感”。而主讲人更是谈到自己退休后开始学写诗词,王力的《诗词格律》都翻烂了。每当有人夸她聪明、灵透,她便强调自己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我知道自己下不了那个功夫,也只有欣赏、佩服。
几个酷爱诗词的人总结、温故、提升,还为我扫盲。我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作为文学爱好者,我不会写诗词,但对文字的治愈力量深有体会,因为它确实是自我沟通、对话的媒介与桥梁。
任何能够涵养性情、丰富精神生活的文字我都喜欢,更何况是流传了几年的古诗词。只希望为时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