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春节至今,空闲时间断断续续看了几本杂书,趁着居家隔离简要整理了下阅读笔记感悟。
书单汇总
《卡片笔记写作法》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清醒思考的艺术》
《进击的智人》
《被讨厌的勇气》
《失控》
卡片笔记写作法
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强迫自己读书完成读书清单没有任何意义。读书的时候要进行思考,而写作则是思考最好的方法。写作可以融入自己的思考并进行二次产出。
学习一门技术的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觉得自己每一个知识点都懂了,但是如果不进行思考梳理联系起来就是一个个独立的片段。通过写作或者做分享可以帮助你进行系统的思考整理。对技术真正的融汇贯通是把技术能给外行人讲清楚,把东西写出来可以帮助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到不一样的细节。
融汇贯通来自于一个个知识点的联结,写作也是来自于平时的素材积累。通过将日积夜累的笔记关联组合起来就是一篇只需稍微修饰的文章。
如果在平时记笔记,很多人都会纠结于各种笔记工具的运用,其实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笔记必须跟自己的流程打通,因此找到能融入自己工作学习流程的工具才是最重要的。推荐notion,流程管理笔记代办一站式服务。
记笔记的几个要素:
- 不要摘抄,提取出自己的想法并想象他可能的上下文,一个笔记的上下文并不只在他的出处
- 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想办法进行概括输出。
- 专注于事情的根本,而不是想各种笔记技巧。
- 建立笔记之间的联系,而不是知识孤岛
学习、思考和写作不应该是为了积累知识,而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人,突破思维习惯才能推陈出新。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并非只有高层才算管理者,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是一个管理者
与体力劳动不同的时,知识工作的成果很难被定量的衡量,体力劳动可以通过数量来评估效率,但是知识工作确没法共同数量来进行评估,比如不能通过代码行数来评价一个程序员的产出。但是也并不是说知识工作的产出没法被衡量,知识工作的标准更多在于评估产出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定义有效性?核心目标是做”对“的事,做好该做的事。做好是结果,做对是方向,只有在正确的方向做好了才能算是有效的产出。
现今的工作并非只有高层才算管理者,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是一个管理者,向上管理向下管理横向管理自我管理都是工作中需要面对的问题。不同维度的管理都会涉及到时间的支配,上级的任务下级的求助跨部门的协作都会影响自我时间的安排,因此管理的一个核心就是掌控自己的时间。 掌控时间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知道时间是怎么耗用的,那么首先从记录时间开始吧。记录时间,分析时间,复盘时间的流逝,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根据时间切片合理安排分配,对于重要需要集中精力的任务,尽量安排在不会被打扰的时间段,日常经常被打扰的时间点则安排一些相对琐碎的任务。比如个人就习惯在早上专注写代码以及设计文档,下午的时间由于经常需要进行跨团队的沟通因此通常都安排相对碎片的小事。
当掌握了自己的时间以后,就是确认什么是重要的事从而把他放在合适的时间点。何为重要的事?重要的事首先要从自身定位出发,从自身定位思考本身的职责,当然并不是说只扫门前雪,但是前提是先要做好本职的事。何为本职的事,就是从本身的岗位出发对组织有收益的事。对于一个技术人员,技术首先服务于业务,只有在业务落地,技术的产出才能被衡量。当然并不是说就不去做技术性的探索,但是探索首先要明确可能落地方向,虽然探索可能最后落地失败。
明确重要的事并放在合适的时间这是属于自我管理的维度,那么涉及到其他维度的管理的时候就难免涉及到人际沟通。
- 向上,发现上司的长处并协助做好工作,而不是一味挑剔上司的短处。
- 向下,发现下属的长处,并分配合适的工作,有些人表现不好可能只是内容不适合他,换个工作内容可能就能更加得心应手。
- 横向,与他人互相成就,只有能给别人带来收益时,被人才会愿意跟你合作。自身产品能否给对方带来啥收益。基础架构升级能给业务带来啥好处,业务为啥要配合你进行改造。
回到重要的事,现实中重要的事往往不止一件,那么当有多件重要的事的时候核心就是安排好优先级。要事先做,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对于不同重要的事,又该如何进行排序呢?
- 重将来而不重过去
- 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
- 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
- 目标要搞,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容易
当确定好事情的优先级并准备具体执行的时候,具体如何去做则涉及到决策。对于决策书中提到了五点:
- 明确问题的本质,经常性问题只能通过建立规则进行解决。透过现场看本质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现象,比如bug导致服务故障不能只看到解决bug本身而要进一步思考如何避免bug。
- 明确问题的边界与原则。边界发生改变时要思考原来的决策是否还有效。
- 明确问题的必要条件以及可妥协让步条件,不能为了让别人接受而无限妥协以至于无法满足最低需求。
- 方案与执行要兼顾,明确具体行动以及职责到人。
- 及时的反馈机制印证决策的有效性及正确性。人难免会犯错,及时反馈及时纠错偏差。好比产品的快速迭代,通过及时的用户反馈及时调整产品的策略方向。
最后则是如何做有效的决策,决策不是”对“与”错“的选择,而是 ”大概对”或者“也许错的“之间的选择,没有人能保证绝对的最优解。决策应该是从假设开始而不是一开始就假定了目标再去收集事实,因为当你存在倾向的时候,你收集到事实总是为了验证结论而收集。好的决策应该是以冲突的意见基础,从不同判断中选择。比如法院判决的时候应充分听取两边的辩论做佐证对比呈现尽可能多的事实。比如方案设计时,应该多想想不同的方案对比优缺点。
电脑与决策的部分则明显存在时代的局限性,该书的写作年代可能远远没想到如今的AI会发展的这么迅速,书中提到电脑只能通过处理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的,但是实际现在的深度学习AI只能已经能帮忙做出大量的决策了。现在的毒瘤个性化推荐导致的信息茧房不正是电脑决策的结果么。
清醒思考的艺术
全书总结了思考时容易犯的一些思维错误,概括下就是保持独立思考不从众,不要以幸存者偏差看待事物从而过高高估成功的希望,避免执着于沉默成本也不要事后诸葛,分析事情不要颠倒因果。
思考的核心是清醒不从众多反向思考避免思维胡同。
进击的智人
全书围绕匮乏的角度讲述了从猿到智人再到中国历代王朝的变更,每一次质的变更都有匮乏驱动的因素。资源的匮乏导致猿人站立走出非洲并一直扩散到所有大陆。资源的匮乏也导致了王朝的建立与覆灭。书中的有些例子很有意思,但是有些例子又有点牵强,有点为了证明匮乏而证明。当你是个锤子的时候什么东西在你眼里看来都是钉子,但是为了证明而证明往往会忽略掉很多其他的因素,有时候生搬硬套确实看起来好像是那么回事,但是却不能展示事务的本质。总体来说作为一本了解人类进化的科普书还是不错的。
被讨厌的勇气
原因论与目的论:人们往往为结果寻找原因,但是这个所谓的原因其实往往只是人为安装上去适配的借口。为了满足达到目的而制造出来的。
自卑与自负: 自负与自卑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体现,但是其实本质都是自卑的一样,因为自卑所以才会不断强调自己的有点以来获得别人的认同,通过寻求认同感来满足内心的自卑。过于强调过去成功的人往往是现在失败一事无成的人,所以才会沉迷于过去的荣光。
人生不是与他人比赛,重要的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不断超越自己,无需过于在意别人,做好自己,做好当下,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才能真正享有选择的自由。过于在于别人的眼光自会让抉择的时候畏手畏脚。
失控
人与机器的界限在哪里。机器,正在生物化;而生物,正在工程化。机器化是为了解决自然的问题,所以,生物化将是机器化的最终归宿。人类追求完美却又害怕对完美的事物失去控制,失控是对人类占有欲的一种冲突,一方面想要人工智能完美,一方面又害怕人工智能失控。
蜂群思维,分布式共识,人工智能,元宇宙,科技的发展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