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关键少数”为靶心 锻造作风建设硬核力量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作风建设始终是党治国理政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石泰峰在甘肃舟曲调研时强调,要“突出抓好领导干部、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等重点对象的学习教育”,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了作风建设的内在规律,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方法论指引。重点对象作为政治生态的“风向标”和改革发展的“领头雁”,其作风状况直接关乎党的执政根基是否稳固、高质量发展动能是否充沛。加强重点对象学习教育,既是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更是以优良作风凝聚奋进力量的战略抉择。

        聚焦“关键少数”,把握作风建设的核心逻辑。重点对象之所以成为作风建设的突破口,源于其特殊的政治地位与职能定位。领导干部作为“头雁”,其作风形象对下级具有示范效应,其决策导向对地方发展具有杠杆作用;新提拔干部处于角色转换的关键期,若缺乏思想淬炼极易滋生“权力任性”;年轻干部作为事业接班人,其价值观塑造决定着党的作风基因传承;关键岗位干部掌握资源分配权,其作风堤坝是否牢固直接影响政治生态清明度。这四类群体犹如作风建设的“四梁八柱”,必须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构建学习教育体系。新时代十年作风建设成效证明,只有抓住“关键少数”这个牛鼻子,才能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当前,面对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需通过重点对象作风转变,带动全党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构建“立体课堂”,创新学习教育的实施路径。加强重点对象学习教育,需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构建“政治引领、实践淬炼、文化浸润”三位一体的教育矩阵。政治引领要突出“高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核心课程,通过专题研讨班、读书班等形式,引导重点对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两个维护”融入血脉。实践淬炼要突出“深度”,建立“一线历练+岗位轮换”机制,让干部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实践中锤炼求真务实作风,在跨部门交流中破除思维定式。文化浸润要突出“温度”,挖掘红色资源中的作风基因,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使党性修养成为内在自觉。在方法论上,要坚持“精准滴灌”与“全面渗透”相结合。针对领导干部侧重战略思维与决策伦理培养,针对年轻干部强化宗旨意识与底线思维训练,针对关键岗位干部完善权力约束与风险防控课程,真正实现以学促行、以行践学。

        筑牢“制度堤坝”,完善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将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制度约束力。要健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在干部选拔中突出作风考察权重,建立“负面清单+动态评估”体系,对存在苗头性问题的重点对象及时提醒纠偏。完善监督问责机制,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作风监测平台,对“四风”隐形变异问题实施精准打击,让制度“长牙”、纪律“带电”。更要构建作风建设评价体系,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通过设立作风观察点、开展民意测评等方式,倒逼重点对象践行初心使命。从长远来看,需将作风建设融入干部成长周期管理。对新提拔干部实施“作风建设承诺制”,对年轻干部建立“成长档案”跟踪培养,对关键岗位干部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双轨运行,形成“教育在先、警示在常、惩治在后”的预防体系。唯有如此,才能让重点对象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在攻坚克难中展现新时代干部的作风风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