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是山东聊城人,他在1916年入北京大学,五四运动当中担任学生游行队伍的总指挥,1916年赴欧洲留学,1926年回国。后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任中央研究总院干事,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等职。《从北大到台大:元气淋漓傅斯年》就是介绍傅先生的。
在他的好友胡适学生的记忆中,傅先生是人间最稀有的天才。记忆力、理解力超强,关键还胆大心细。能做学问,能办事情,还有组织才干,有热情,有爆炸力,又富于理智和条理性。
文中记述了一事,表现了傅斯年先生做学问的态度。当时北大的一位教授,对所教的科目不甚精通,讲授过程中出了好些错误。可是举发这些错误,作为学生的笔记,难以为凭。恰巧一位同学借到那位教授的讲义本稿,交给了傅先生。傅先生用一夜的时间,摘除三十多条错误,由全班同学签名上书校长蔡元培学生,请求补救。蔡先生是内行,看了自然明白,但又怕此事引起教授们相互用此方法攻击,于是召见了全班学生。大家为防傅先生担责过重,就一人分几条,回答蔡先生的问题。问完后,蔡先生一声不响,学生们也一声不响,都回去了。后来,到了适当的时候,这门功课重新调整了。北大严谨、求实的校风,傅先生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么严谨的傅先生,也有可爱的一面。抗战时期,为了中医问题,傅先生和孔庚激烈辩论,孔庚辩不过,辱骂了傅先生。傅先生气急了,要和和孔庚决斗。可是,见到孔庚七十多岁了,身形瘦弱,傅先生立刻双手垂下来,说:“你这样老,这样瘦,不和你决斗了,让你骂了吧。”
当然,书中还收录了他的小传、亲友、后辈写的纪念评价的文章,介绍了傅先生的家世,在北大的求学活动,领导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绩,和在中山大学、台湾大学任职时的往事,等等,刻画了一个勇敢有为、生性耿直、才华横溢、元气满满的傅先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