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注意的能力,注意的度它都是有限的,我们有的时候可能就会想着我们能更快,我们能更多,同一样的一个时间能干更多的事情,但是最后可能是哪个也没有干好。
就如刘老师焦点解决做咨询时,我们要花时间去探讨当事人想要啥、在乎啥、希望如何等。为什么要聊这些,因为这些是他在乎的,他想要的,只有我们更多的探讨出来这些,他的意识才能比较集中,精力比较集中,更多时候处于一种有意识的状态,能注意到他自己想要的这些方面,他才会有动力去做事情。一旦他做了事情才会真的带来变化,否则的话他可能就没有办法带来更多的变化,而只是我们希望他去改变的,那么这样的话意义不是很大。
后现代心理学越来越讲究个性化的差异,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去跟他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放下“你以为的”,然后去跟他人去探讨:在TA的世界里边到底是什么样的。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然后这样你才能更好的进入到TA的脉络,真正的了解TA、理解TA,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差别有的时候非常明显,所以心理学里边就非常强调尊重,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化的差异,给人的感觉是非常不一样的。
明明有时候,我们很多道理都懂,但往往遇到事儿,就容易焦虑和烦躁,所以“知行合一”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最终我们都是在修自己,都是修从知到行的一个过程。
我们在跟人交流沟通的时候,可能最讨厌的就是我们跟别人说话,别人心不在焉,这就是对刺激的无意识,他根本就没有反应。大多数我们那些强烈的行为情绪反应,都是因为我们感觉到我们被忽略了,我们感觉自己没有被尊重到 ,我们就会感觉非常的不舒服。所以当孩子跟我们说一些话或者讲一个笑话的时候,他讲的兴致勃勃的,可能他就需要我们能有回应,能让他感觉到我们很在乎,我们听的很认真,然后我们哈哈哈笑笑,他就会感觉比较好,感觉自己被尊重。 所以在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特别希望重要他人能更多的在乎自己,尊重自己,做到这些其实就是回应,及时的回应就非常非常的重要。链接从及时回应开始,你能把对方当回事儿,能及时的给予回应,这就是一种尊重,而不是刺激的无意识。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把家长当回事儿,因为情感的链接不够啊,情感的链接不够,他才会他对你的说教、你的大道理、你的唠叨,他才没有反应的,你哪 怕一哭二闹三上吊,甚至他可能就感觉你爱死死,爱活活,你随便。那是什么导致很多孩子对家长就这样了呢?归根结底还是情感链接不够。而情感链接又从哪来呢?从你在乎对方开始,可能有人说我在乎TA呀。但你以为的在乎往往只是你以为的,很多时候并不是对方想要的在乎。我们需要真正的从对方想要的在乎出发,然后才会生出更多的、更深的情感的链接。有了更多的情感链接,他对你才会反过来在乎,他对你在乎了,你说的话、你的言语、你的情绪、你的行为反应对他才会有影响。我们可能就要学习怎么找到对方在乎的东西,而不是我们认为他在乎的东西,找到对方想要的东西,而不是我们认为他想要的,那我们就需要有更好的交流沟通,要有澄清,要确认,要回应等等。慢慢的我们才能达到一种更有关系的一种状态,有关系就没关系,没关系就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