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觉自己被“习以为常”困住,是在晚饭的一番舌战中。
第二帅的男士陈述观点:“应该缩短中学教育!”
“那延长大学教育吗?”我问。
“对啊!”话音未落我已果断抢答——“不行!”
此处自信满格,因为洒家就是常年混迹于大学的从业者,解释曰:“很多学生到了大学就很懈怠了,还不如在中学多学点知识。”
依然话音未落,大姐举出了反例:“不同学校的状态应该是不一样的,不是说你的学校如何,但至少像扬妹妹在的大学,像她那么努力的,肯定她身边也会是这样的氛围,应该不在少数”
有那么一阵尴尬的语塞……
实在是想起了那个非常努力和杰出的妹妹。在全国排名前五的大学读生物专业,却考下了专业英语八级,每个假期里定然是书与看了N遍的《老友记》齐备,不曾放松过精进,而且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读再读,如果一个学生已然在起跑线领先,还异常努力,又注重效率……我想这绝不仅仅是个人习惯而已,一个优秀与优秀势均力敌、互不示弱的竞争生态是多半存在的。所以能拥有优秀的朋友或优秀的对手,真是人生的钻石。
如今妹妹已然去了最高学府去攻克最难的科学巅峰。此时对手或许是世界范围内的其它实验团队,更或许是自身知识和智慧的局限。
想起了妹妹,便能想到那样一群人:被优秀和努力裹挟着飞奔,自以为散步的速度或许都快于不在此中的人的自以为的大步流星。
因为面对妹妹的例子,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习以为常”。我要质问自己:那“大学生不努力”的刻板印象到底来自哪里?!自然想起身边的学生,学生干部、党员、各类同学,目之所及的多数人是奔波的,上课、考试、活动…但奔波和忙碌不能等同于努力,那些可以被定义为努力的人实在屈指可数。
所以有必要先谈谈:什么是努力?(生平第一次认真的审视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