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150年》这本书里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戒烟者变成了反吸烟者。”古典主义是香烟,印象派是戒烟者,他们拒绝采用古典主义的绘画原则,而后印象派则走得更远,他们反对印象派。库尔贝等现实主义艺术家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逃离神话,宗教。莫奈拒绝了呆板的颜色,看到了光,而强调光影的效果。而后印象派则追求色彩,而色彩的第一人,谁都知道是---梵高。
梵高坚持用色彩表现思想,我不知道什么叫表现思想。我一直认为像透纳的《奴隶船》,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还有墨西哥艺术家们的壁画是思想。梵高的星空是什么思想?是的,也许梵高没有那些悲天悯人的创作,他是一个伟大的疯子,他把他自己对生活的热情画在了画布上,印象派画家力图表现大自然真实的色彩,那是客观。而梵高希望在这些色彩里有他的热情和他主观的思想。他使用厚涂法使颜色具有立体感,使画作更像雕塑,他扭曲笔下的形象以表达情感,为追求那种震撼的效果而画面夸张,如星空中旋转的星星。而这些手法直接影响了另一位大师---爱德华·蒙克。蒙克著名的《呐喊》和《星空》如出一辙,而《呐喊》所呈现出来扭曲的灵魂打动了另外一位大师弗朗西斯·培根,《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可以说正是梵高打开了表现主义的大门,让现代艺术从一个反吸烟者走上了斗争吸烟者的道路。
《星空》如此有名,可我原来只是看到它绚丽的色彩和奇异夺目的幻想,这也许是梵高最怕的事情。我知道梵高在画里有一种隐隐的情感,我不确定是悲伤还是宁静,从天空的繁星点点,我想是宁静,可那棵古老而扭曲的树又像是说梵高自己内心的矛盾。有人说那棵树像火炬,我不知道,我只是害怕那棵树,我如今还是不能体会梵高的创意。
不过,梵高的书信里有一段话写得很好“也许死亡并不是一个画家生命里最难的事,看着天上的星星总让人做梦,就像我梦见地图上代表村庄和城镇的黑点一样。我问自己为什么天空中闪烁的黑点不像地图上的黑点那样触手可及?我们坐火车达到达特拉森和鲁昂,但只有死亡才能接触到星星。”
为什么星星是小黑点,没有了光泽?为什么只有死亡才能接触到星星?这是理解《星空》的关键。我只能肤浅地推测,死后可以升到天堂。
我想梵高不是对死亡有着偏爱,而是梵高的个性。早年间作为传教士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与高更的决裂,让他失去了心理上的平衡点。他的热情让他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的妥协与退缩。在自己心理承受的压力到最后,终于被打败了。他在自己的画中看到了星空的宁静,这片宁静太美了,即便是我们这样的人都能被这美丽所吸引,像塞壬令人无法抗拒的歌声,受了它的蛊惑,梵高着了自己的魔,就像古希腊神话里爱上自己作品的皮革马利翁,他终于没能逃脱这慑人心魄的致命诱惑,带着手枪来到曾经是金黄色麦田的画里,看到了这些被自己赋予了情感神韵的麦田,金光闪耀,生活不堪,无人可排解心中忧郁。一直陪伴他的麦田是那么宁静,他离宁静那么静,心却又是那么远。在一个情感至上的时刻,他用一颗死亡的子弹去拉扯他向往美好的灵魂,枪火似狂野的颜色,和梵高的画笔一样,迅猛地画过枪口与胸口之间的画布,在洁白的衬衣上喷出一大片更有热度与力度的殷红。然而生命没有立刻消逝,梵高在枪口下的痛楚中,再一次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他走向他来到路,试图走回生命。两天后,生命没有了。他一辈子都是一个失败者,他在死亡的时候,有没有触摸到那宁静美丽的星星?
如果,这个终身败局已定的人得救了,我们能想象他还会画出一个什么样的《星空》?
什么颜色他会用?从他体内流出的鲜红,将这鲜红撒向金色的麦田,让血色去滋养金色的梦想?还是让向日葵高高的生长,和星星一样高,就像《星空》里象征不朽的柏树。
必有所悟!
这是我对梵高最大的遗憾,即使梵高已归于平静,也能清澈的感觉到。
我想成为一名画家。
2018.1.23
以下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