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妈妈很苦恼地说,明明自己的言行举止挺温和,待人也有礼貌,但孩子却好像完全没有学到这一点,对人很没有礼貌。比如说,妈妈好声好气地跟他说话,他却一个不高兴就大喊大叫;又比如,爷爷奶奶来家里,妈妈让他问个好,他却玩着手机不吭气。如此种种,让这位妈妈非常苦恼:“难道是我太溺爱孩子,太顺着孩子了吗?我一直是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的,为什么得不到孩子的尊重呢?”
美国育儿专家温迪·莫戈尔在《放下孩子:犹太人教子之谜》这本书中分析了这种情况。她认为,有些父母内心深处不相信自己应该得到孩子的尊重,不相信自己能在孩子面前把控局面,于是在面对孩子无礼行为的时候,只能以妥协、让步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是表面上追求和孩子之间的平等。这样并不能使孩子尊重父母。
莫戈尔认为,怎样获得孩子的尊重是一门学问,父母在家中应该扮演一个“冷静的权威者”的角色,在家庭中树立威信,并且教孩子学会尊重父母和他人。我们一起来听听她是怎么说的——
具体来说,父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孩子尊重父母的习惯: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向孩子展示,你是如何尊重自己父母的。
孩子会通过观看我们对待父母的方式,来学习如何对待我们。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获得孩子的尊重,就要让他们看到我们是怎样尊重自己父母的。
为了让孩子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尊重,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下意识地来创造机会表达对父母的尊重。这里有一个技巧是,请父母来为我们“做事”。当然,这个“做事”是打引号的。我们可以临时请父母过来帮我们照顾一下孩子,或者来家里做一顿饭菜,或者替我们解决一些小麻烦。但做什么事情、做多少事情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我们可以这个过程中向父母表达由衷的感谢,以这种方式让孩子体会到,我们珍惜并且尊重父母为我们的小家所做出的贡献。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的父亲非常擅长讲故事,尤其是讲他年轻时的故事;我的婆婆则非常擅长做饭。我常常主动邀请长辈们来家里与孩子们相处,一起度过愉快的周末时光。我和孩子们一起,听外公讲故事,吃奶奶为我们亲手做的美味菜肴。这时我会在孩子面前,为长辈的付出表示感激和尊重。这样的举动会被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行为。
其次,我们要纠正孩子的言辞和语气,引导孩子始终用温和的语气对我们说话。
我们说话的语气和内容其实是紧密相连的。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我们很难用温柔的语气说出“你滚!”这样的粗话,也很难用不耐烦的语气说出“妈妈,谢谢你准备的晚餐”。认知心理学认为,行为产生感受。如果我们坚持每天对孩子使用礼貌用语,并且要求孩子也同样使用礼貌用语,那么孩子的言行举止很难不礼貌。
在我家里,如果孩子们回答问题时态度不端正,我和丈夫会要求他们重新回答;如果孩子发牢骚,说话阴阳怪气,我们会说:“你能换个语气说话吗?”我们这么管教孩子,不是为了羞辱他们或进行说教,而是为了教育他们自觉地好好说话,能意识到自己说了粗鲁的言辞。
当然,我发现最有效的方式是点到为止,而不是喋喋不休,抓着一个问题不放。如果孩子顶嘴,我们只需要握住他的手,冷静地说:“你不可以用这种方式和我说话。”这就可以了。
接下来,我再来介绍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礼貌用语,我们可以一开始就教导孩子使用这些言辞。比如说:
让孩子学会打招呼。不管是回家还是外出,不要让孩子从你身边飞奔而去,直奔电视、沙发或者冰箱,他们应该先打招呼:“嗨,妈妈,我回来了。”“待会儿见,爸爸。”
让孩子和父母、朋友一起用餐时,养成自觉分享或为他人代劳的习惯,询问对方:“我给自己倒了一杯橙汁。你想要吗?”
只要关着门,即便没有上锁,孩子在进入你的房间之前都应该敲门,并说:“妈妈,是我,杰米。我可以进来吗?”
可能有人会认为,坚持说一些客套话,会不会显得过于刻板了。但我想说的是,我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才培养了孩子受益终身的习惯。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教孩子尊重父母,第一是以身作则,向孩子展示你是如何尊重自己父母的;第二是注意纠正孩子的言辞和语气,引导孩子多说礼貌用语。